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我为党报笔耕不止

2023年02月01日 10:22:54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通讯员 曾清孝 编辑 王秀华

  我为党报撰稿是从1984年8月调任腾蛟区委秘书后开始的。当年,来自乡镇一线和各行各业的讯息鲜活、新奇,我不甘心让其“流失”,于是萌发了为党报采写新闻报道的念头,迈上了“爬格子”的漫漫长路。

  我采写的第一篇新闻稿题为《农家孩子坐上小汽车上学》。该稿被《温州日报》登载在1984年11月3日一版的“瓯江南北”栏目。该文报道了青湾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以发展交通运输业为“龙头”,带动粮食、茶叶并驾齐驱,壮大了集体经济,鼓起了农民的腰包,孩子们高兴地坐上小汽车上学、回家,山村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因为打响了新闻报道的“第一炮”,我信心满满。接着,我的“豆腐干”新闻稿陆续被《温州日报》刊登在“昨日农村来电”“一句话新闻”“滴水篇”“温州市场”等栏目。多年来,我一直笔耕不息。

  1985年11月冬季征兵期间,我捕捉到一个“亮点”:腾蛟镇适龄青年杨志军甘愿放弃美佳皮鞋厂月薪两千元的收入,从军保家卫国。这篇题为《志军参军》的通讯报道在《温州日报》“滴水篇”栏目登出后,不仅在腾蛟街上被传为美谈,还在部队引起了热烈反响。原来,志军的父亲为鼓励志军在部队听党话、当好边防兵,把这张报纸寄到了他所在的部队。部队首长十分重视,竟在军人大会上宣读了这篇报道,教育大家“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军旅生涯一生荣耀”,激励官兵守卫边防,为国建功。新闻报道让我尝到了“甜头”,更是鼓舞我朝着党报“奋进”。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雁山鳌水生机盎然。浙南古镇腾蛟的家庭工业异军突起、闻名遐迩,标牌、卡片、塑编、印刷品、五金工艺制品畅销全国各地,为贫困山区发展商品经济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寂静的腾蛟古镇顿时沸腾了——广东、湖北、青海、四川、安徽等远道而来的参观、考察团络绎不绝。《温州日报》多名记者隔三差五聚集在腾蛟,深入实地,忙着采访、摄影,连篇报道了家庭作坊和社队企业的创业创新事迹。跑记者是个苦累活,白天进工厂、下车间、去乡村蹲田头捕捉新闻亮点,夜晚又要赶写新闻报道。我一有空就跟着记者一起跑,边看边学,受益匪浅。戚俊伟老师曾对我讲过,“采访如挖泉,越挖水越甜”“新闻不一定发生在‘西湖’边,倒可能在‘蜀道’上”“水平高低不在文长短,分量轻重不在稿大小”。这是他长年累月在新闻界积累的经验,我牢记胸怀。他还赠送我一本《新闻工作手册》,鼓励我为党报多写稿、写好稿。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坚持不懈,为党报撰写新闻报道。不管是闷热难耐的夏夜,还是寒气逼人的冬夜,我时常熬到金鸡报晓时分。为赶新闻的时效,我直奔腾蛟汽车客运站,将稿件交托顺路的熟人,叮嘱他把稿件投进报社门口的投稿箱。让我欣喜的是,我采写的一篇题为《带溪乡无职党员有事可做——在“四组一联”等活动中带头做好事、办实事120多件》的通讯报道,被《温州日报》登载在1991年3月1日的一版头条,并加入了《腾讯体育日报》《宁波日报》《温州日报》等浙江省十一家市地党报联合举办的一版头条新闻竞赛行列。

  我从担任秘书工作起步,历经几个不同工作岗位后,步入了退休人员行列。时空穿越三十八个春秋,“有播种就有收获”——我曾连续十年荣登《温州日报》积极通讯员、优秀通讯员的“光荣榜”,多年被平阳报社评选为“积极通讯员”。如今,我为党报撰写稿件的痴心不改。

  去年,我迎来了撰稿见报的“丰收年”。我采写的《腾蛟举办归侨侨眷学员代表读书班》《我们曾在岛上当兵》《我的老师》等十几篇通讯、散文经修剪润色,相继在《新平阳报》的“最新闻”和“会文阁”版面上登出。我感激编辑们为党报付出了心血。往后,我还要为党报采写新闻报道,继续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勇毅前行的奋斗者们呈现风采。

网络编辑:周昌均

我为党报笔耕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