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温州最早的社学——明代平阳贤祠社学

2022年08月16日 13:45:00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陈斌 编辑 王秀华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的城乡小学,也是府、州、县官学的预备学校。温州最早的社学是明代平阳的贤祠社学,创办于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

  平阳贤祠社学创办背景

  1.朝廷多次倡办

  社学肇始于元初,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新元史·志三十六·食货二》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命颁(立社规条)于各路。……诸县所属村疃,五十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农隙使子弟入学。”明承元制,而以教化为社学主要任务。《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载,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诏天下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教子弟”,并由各地知府、知州、知县负责创办。十三年(1380),因一些府州县官吏以设社学谋私利,诏罢革社学。十六年(1383),又诏令民间自立社学,但严禁有司干预,以防扰民。宣德、正统年间(1426-1449),复由地方守令负责社学创办事宜。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在未废止地方守令职责的同时,社学事宜改由提学官负责。

  2.浙江提学官通令创办

  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有诏重申,民间子弟可自愿入社学读书,贫乏不愿者不可勉强。此时,距明初“诏天下闾里皆立社学”已九十年,但浙江布政司所属各县仍极少创办社学,仅在浙北地区略有推广。成化十一年(1475),胡荣调任浙江按察司副使,提督两浙学政。到任后,立即通令各县创办社学。胡荣,字希仁,江西布政司临江府新喻县(今江西省新余县)人。代宗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至广西参政,曾先后提督广东、浙江、福建学政。他崇尚理学,重视“化民成俗”,此时正以浙江按察司副使负责学政,故牵头推进全浙社学。但由于提学官与地方守令对社学管辖的职责范围交叠,因而各县一时无所适从。

  平阳贤祠社学创办过程

  1.平阳县率先响应

  胡荣向全省发出通令后,温州各县大多没有反应,唯有平阳积极响应。胡荣《新建社学乡贤祠记》述:“皇帝登宝位十有一年夏,命臣荣提督两浙学政,而令有司俱设社学之条,载诸制谕。荣祗领来任,尝宣行诸郡邑,而守令敬怠不齐,莫克咸勤。惟温之平阳邑城内,旧有官地在治所西北,深广若干步,高明爽垲,宜建社学。”当时,平阳知县是刘清。民国《平阳县志·职官志》载:“刘清,字本澄,陈州人,举人。成化九年(1473)知县,有治才,简词讼,均徭役。……在任十年,始终一节。”在任期间,清政廉明,教化百姓,政绩颇佳,后被列入名宦祠。他委派举人孔彦雍赴温州府城申请创办贤祠社学。孔彦雍是孔子平阳后裔,成化四年(1468)举人,由他提出创办社学最为合适。温州知府将平阳县的申请报于浙江按察司,提学官胡荣对此极为重视。

  2.温州府同知督建

  胡荣委派温州府同知姚骏督建平阳县贤祠社学。弘治《温州府志·宦职》载:“姚骏,成化十一年(任温州府同知),安福人。”据《新建社学乡贤祠记》述:“姚骏综理营建事,以成化十三年(1477)十二月肇工,明年(1478)七月毕工。……黝垩辉焕,廉隅整洁,崇垣周缭,大势严正,皆骏经画之力也。”建造贤祠社学共历八个月时间,姚骏督建有力,工匠用心,加上建筑材料精细,故贤祠社学“材良制美,费省人勤”。

  3.平阳缙绅集资

  关于建造贤祠社学之出资人,无明确记载,但《新建社学乡贤祠记》述:“财出于□,吕洪为之倡;力出于丁壮,而知县刘清董其役。”明代社学建设资金来源有二:一是官府出资,二是民间集资。唯在民间缙绅集资时,才需要吕洪发出倡导。据此推断,创办社学之财“出于绅”。因此,贤祠社学是一所官府出地、缙绅出资、百姓出力,建成后由官府管理的三位一体的学校。吕洪,平阳县城西郭雅山人。景泰五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云南副使、广东按察使。其《怡老亭诗并序》云:“(吕)洪生于永乐丁酉,二十八岁领乡荐,三十八岁第进士,叨任监察御史,历升云南按察副使、广东按察使。年登六十,乞归致仕。”建造贤祠社学时,恰值吕洪致仕回乡不久。

  平阳贤祠社学详情考

  1.贤祠社学地址

  历代《平阳县志》对贤祠社学的地址说法不一:一是在县治西;二是在县治西北;三是在县治西五十步北;四是在县治西北五十步。四说均方位模糊,细究则似是而非。但民国《平阳县志》在记载腾讯体育早期的乡贤祠时,却为确定贤祠社学位置提供了参照物。其《神教志》称:“乡贤祠,……(初)为贤祠社学。”贤祠社学里建有乡贤祠,可通过考证乡贤祠方位,间接确定贤祠社学的地址。康熙、乾隆、民国《平阳县志》均载:“乡贤祠,……在县治(署)仓前桥西首。”县署南首有县前街,街与县署之间有运粮河,名仓河。仓河西首有桥,原名所前桥,后称仓前桥。“所”指平阳千户所,“仓”指常丰仓。对照万历《温州府志·平阳县境图》,千户所在县署西首,常丰仓在千户所西首。再对照康熙、乾隆《平阳县志·县治图》,常丰仓西首是县西街(即今五显殿街),仓前桥北端正对县署与千户所之间。再对照民国《平阳县志·县城图》,千户所、常丰仓之间有巷,名仓巷(即今县府大院西侧小巷)。仓巷沿千户所、常丰仓之间北行,至常丰仓北墙东角,折向西行,连通县西街,呈“7”字形。因此,顺治、康熙、乾隆《平阳县志》记载常丰仓的四至时,均称其“东至(千户)所,西至(县西)街,南至乡贤祠,北至(仓)巷。”这个四至,正好可用来确定贤祠社学(乡贤祠)的位置。根据乡贤祠在“仓前桥西首”的记载,结合常丰仓的四至,可以确定:贤祠社学(乡贤祠)位于仓河北岸,常丰仓的南首,千户所与仓巷的西首,县西街的东首。经反复考证并实地勘察,其遗址约在今腾讯体育镇五显殿街2号至24号住宅楼(文海图文打印店附近)。但乾隆、民国《平阳县志》所述的“五十步(约70米)”当属虚数。据实地考察,应是二十五步至三十步之间,即32米至40米之间,因为“县治西五十步”是城墙。

  2.贤祠社学校舍

  关于贤祠社学(乡贤祠)的建筑布局,胡荣《新建社学乡贤祠记》载:“凡建社学三间、学前乡贤祠五间、东西轩房各三、东西庑房各六、外门楼一。”康熙《平阳县志》载:“贤祠社学,在县治西北。”顺治《平阳县志》载:“乡贤祠,先在县治西南。”王宾《嘉议大夫致仕按察使吕公传》载:“(贤祠社学)前为祠堂,以祀历代乡贤。”据此可知,其建筑坐北朝南,正面有门楼一座。门楼之内(北首)有二进平房,门楼与平房之间有前后两个天井。第一进五间为乡贤祠,祭祀宋、元平阳乡贤十五人,即黄友、林湜、蔡必胜、徐谊、王自中、周元龟、徐俨夫、应节严、朱黼、孔梦斗、林景熙、林逢龙、陈高、史伯璿、周嗣德;第二进三间为社学,是学生上课场所。社学两侧有轩房(厢房)六间,社学、轩房两侧外围有廊房(庑房)十二间,供路途较远的师生住宿。至于其建筑面积,顺治《平阳县志·廨宇》有载:“贤祠(社学),……东西二十九弓,南十一弓,北十四弓。”经换算,东、西外墙长度47.85米,南墙长度18.15米,北墙长度23.1米,总占地面积约1.5亩。

  3.贤祠社学的学生与社师

  明代社学学童入学年龄为8至15岁,贤祠社学也是如此。《新建社学乡贤祠记》载:“圣天子命官督郡邑学,而必先令有司设社学者,欲民生八岁皆入于此,以从事小学之教,收放心,养德性,而立大学之基本。及其十有五年方入大学,以讲明义理,措诸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稽古立教之意至矣。”因此,贤祠社学的招收对象是平阳千户所士官、官员及百姓的适龄子弟。学生数一般为30至130。据《新建社学乡贤祠记》载,贤祠社学创办时的社师是陈纪。陈纪,平阳县城东门人,成化年间贡生,曾任福建寿宁县训导。致仕回乡后,被聘为贤祠社学社师。

  4.贤祠社学的教材

  贤祠社学是教化合一的场所。学生不仅接受儒学经典、礼仪及道德伦理教育,还参与儒教仪式,每年春秋两季第二个月上旬丁日进行祭拜。其教学内容主要有《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传统启蒙读物及《大明律令》《御制大诰》《孝顺事实》等明代社学特有教材。从《新建社学乡贤祠记》可知,贤祠社学还学习宋、元平阳先贤诗词文章。“观今平阳所祀诸贤,……王光化作《孙子新略》《王政纪原》;徐礼部才高学博,以文鸣世;朱处士著《纪年备遗》,志从正统;孔承议述《尚书本义》,林教授《白石遗稿》,陈录事文本迁、固,诗溯汉魏;史先生《四书管窥》论诸儒著述之失,《管窥外编》论天文地理、制度名物,皆可为法施于民者。其仕则有守,而大节不可夺;其隐则有学,而嘉言为可法,是故良心义理之所发也。乡闾子弟聚学于斯,诵其诗,读其书,尚论其世,以讲学进善而良心得所养也。”

  贤祠社学在平阳教育史上的地位

  1.贤祠社学是温州最早的社学

  贤祠社学是温州最早的社学,理由有三。其一,胡荣《新建社学乡贤祠记》载,浙江按察司通令府州县创办社学时,各地守令“敬怠不齐,莫克咸勤,惟温之平阳邑城内”创办贤祠社学;其二,经查温州各县社学史料,无早于平阳贤祠社学的创办记载;其三,胡珠生《温州古代史》载,平阳贤祠社学是明代温州首先建立的社学。贤祠社学创办后,直至弘治十七年(1504),温州各地才陆续创办社学。可以说,贤祠社学为温州各地社学提供了样板和借鉴。

  2.贤祠社学为平阳社学发展奠定基础

  贤祠社学创办之前,平阳官学主要是县学,其入学年龄为15岁或更大,启蒙教育均在义塾或私塾进行。但义塾与私塾往往有家族性与区域性,普及面狭隘,受教育人数亦少。贤祠社学有着明显的官学性质。在其创办之后,平阳官学入学年龄从原来县学的15岁提前至社学的8岁,在县学之前增加了一个办学层次,亦为明弘治与万历年间大办社学奠定了基础。

  3.贤祠社学为县学府学输送人才

  社学作为县学的基础,承担着为县学输送优秀人才的任务。《新建社学乡贤祠记》云:“夫古者乡闾里巷莫不有学,即今之社学,盖小学也;郡县学选民之俊秀为弟子员,则太学也。”“欲民生八岁皆入于此,以从事小学之教,收放心,养德性,而立大学之基本。”贤祠社学作为明代温州的第一所社学,更为当时平阳县学乃至温州府学输送了人才。

  贤祠社学的创办,至今已有544年时间,其遗址今已荡然无存,但它在平阳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

网络编辑:雷鹏

温州最早的社学——明代平阳贤祠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