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950多年前,平阳学宫在鳌江

2022年06月22日 13:50:20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陈彤 图/文 编辑 王秀华

  民国《平阳县志·学校》记载:“学宫,晋太康年间始建。唐初在证真院南,即今广福宫地。宋元祐间,迁于县治东南三里凤凰山下,令沈悚相视为宜,因建(县学)焉。绍兴中,南徙安阳,去治十里余。后因道远,乃复元祐故址。其地系陈氏世居,……陈彦才父率族人献之,计五十亩。”文中关于县学(学宫)迁址过程有三:“唐初,在(坡南)证真院南”;“宋元祐间,迁于……(城南)凤凰山下”;“绍兴中,南徙安阳”。但其未明确“南徙安阳”之原因,亦无安阳在今何地的记载,因而留下了一个疑问:既然凤凰山离县治近,而安阳“去治十里余”,县学为何舍近求远,从凤凰山麓“南徙安阳”?

  

  

  明代两篇文献分持不同观点

  现存关于平阳县学“南徙安阳(洋)”的最早记述,出自明代薛应旂《方山先生文录》。其卷七《平阳县重修庙学记》曰:“迨宋元祐,(县学)建于凤凰山下,立孔子庙。绍兴中,稍南徙安洋,旋复元祐旧址。”薛应旂(1500—1575),字仲常,号方山,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二十九年(1550)十月,补浙江提学副使。《平阳县重修庙学记》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九月。其时薛应旂在浙江提学副使任上,巡历平邑岁考,平阳知县、教谕、训导“率诸生请予为文,以纪其事”。碑文后收入隆庆《平阳县志》,题作《重修庙学记》,未署名。康熙、民国《平阳县志》则分别题作《平阳修学记》《修学记》,作者薛应旂。顺治、乾隆《平阳县志》未收此文。

  《平阳县重修庙学记》勒石54年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邑之宿儒应德成撰成《平阳县建复学宫纪德碑记》。文曰:“平阳学旧在安洋里,去县远。宋元祐,改迁今凤山之麓。”应德成,字遐进,号越山,平阳县金乡卫人,曾任广西浔州府桂平县知县。

  这样,关于县学“南徙安阳(洋)”的时间,在明代平阳文献上就有了两说。薛应旂认为,县学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从凤凰山麓迁往安阳(洋);应德成认为,县学在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之前就已在安阳(洋)。

  顺治、康熙《平阳县志》不支持薛应旂的观点。前者卷二载:“儒学。唐初在证真院南,今广福宫之地。至宋元祐,凡再徙,乃定于凤凰山下。”后者大意类同。二志皆言元祐年间县学“再徙”“定于凤凰山下”,从而预留了元祐之前“初徙”的空间,与应德成“学旧在安阳(洋)”的观点暗合。

  乾隆《平阳县志》则完全采用薛应旂的观点。民国《平阳县志》沿袭前志,仅改“儒学”为“学宫”,改“安洋”为“安阳”(详见本文导语)。

  

  

  元祐七年之前县学已在安阳

  乾隆、民国《平阳县志》依据薛应旂《平阳县重修庙学记》所述“绍兴中,(县学)南徙安阳(洋)”的观点,不仅与明代应德成所撰《平阳县建复学宫纪德碑记》不一致,而且还和康熙、乾隆、民国《平阳县志》关于广福宫(原学宫地,在证真院南)始建年代的记载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康熙《平阳县志·寺观》、乾隆《平阳县志·秩祀》、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均载:“广福宫,在坡南。宋治平(三年)丙午建。”据此,学宫(县学)迁离证真院南的年份,不会晚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广福宫始建之时。另,顺治《平阳县志·学校》载:“陈氏于宋元祐七年献地以为学基,凡五十余亩。”据此,县学迁建凤凰山麓的时间,为北宋元祐七年(1092)。

  从北宋治平三年(1066)到元祐七年(1092),共26年时间,平阳县学(学宫)坐落何方?对于这个问题,薛应旂《平阳县重修庙学记》、应德成《平阳县建复学宫纪德碑记》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答案。根据薛应旂文章,治平三年至元祐七年之间(1066—1092),县学历史完全空白;根据应德成文章,县学这26年在安阳(洋)。

  相比之下,应德成的记载是符合历史逻辑的。历史真相应该是,北宋治平三年(1066),平阳学宫离开坡南证真院南后,即迁至安阳。元祐七年(1092),县学始“建于凤凰山下”。因此,县学迁往安阳的时间,并非薛应旂所云绍兴年间。

  安阳办学期间生员逾两百人

  据顺治《平阳县志》载,唐武德五年(622),横阳(平阳)县学宫尚在县城坡南证真寺南。贞观元年(627)后,学宫一度裁撤。大足元年(701)恢复学宫,直至北宋治平三年(1066)。在此期间,平阳学宫生员名额40人。毕业生员经州试后,送尚书省参加考试。

  据《宋史·志一一○·选举三》载,北宋庆历四年(1044)三月,朝廷下诏兴学。诏曰:“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并规定,县有士子200人以上许立学;士子须在县学习业300日以上,始准参加科举考试;曾应试者,亦须在学100日。庆历兴学失败后,州县兴学之诏未予取消。

  北宋治平三年(1066),范伯英知平阳县,依州县兴学之诏,始改学宫为县学。因平阳士子在200人以上,坡南旧学宫已不能容纳,遂从证真院南迁出,远赴十里外之安阳,改建平阳县学。但县学迁建安阳后,因路途较远,师生殊为不便。

  元祐六年(1091),宣德郎沈悚知平阳县。次年(1092),城南陈彦才之父率族人“献地五十亩为(学)基”,经“沈悚相视为宜”,县学遂离开安阳,迁建于城南凤凰山下。

  所谓元祐旧址其中应有误记

  薛应旂《平阳县重修庙学记》有云:“绍兴中,稍南徙安洋,旋复元祐旧址。”乾隆、民国《平阳县志》则作“乃复元祐故址”。那么,“元祐旧址”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与应德成文章同时撰成的另一篇碑记,也许能解开这个疑问。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平阳县知县汪宽撰成《平阳县重建儒学记》。文曰:“余始至,谒先师庙,怪问何以不治。诸生前对曰:‘元祐间(县学)始迁凤凰山下,负子揖午(坐北朝南),科第斌斌为盛。其后更以丙寅(正南偏东),山水背殊,邑不兴于文,或职是之故。与其东葺西补,不若更之,以复元祐之旧。’……盘土筑基,宋元祐旧址隐隐若存。期月之间,先师之庙、明伦之堂,巍然一新。”此文所谓“元祐旧址”,指的是元祐年间县学孔庙(先师庙)旧址。或许,薛应旂所云县学“元祐旧址”,实为汪宽所言县学先师庙“元祐旧址”。薛应旂乃常州人,偶至温州,对平阳历史并不了解,其“绍兴中,稍南徙安洋,旋复元祐旧址”的说法,当为误听误记。

  古代八都安阳如今叫做温垟

  最后一个问题是:北宋时期,平阳县安阳(洋)在今哪里?

  关于安阳所在方位,民国《平阳县志》至少记有3处信息。其卷五·建置志一·今乡都村庄表:“慕贤东乡,八都(在县南五里):安阳。”卷三·舆地志三·山川上:“丰山之南为安阳山,迤东为林亭山,俗以近海中阳屿,名阳屿门。”卷四·舆地志四·山川下:“丰山村之东有河别出,迳安阳之平安桥。”据此可知,安阳在慕贤东乡八都,安阳山在丰山、阳屿门(林亭山)之间,安阳有平安桥在丰山村之东。

  明清至民国初期的八都,包括今鳌江镇务垟社区大部分区域,下厂社区下丰山、阳屿,以及腾讯体育镇城南社区平塔、阳岙一带区域。今在鳌江镇下厂社区下丰山、阳屿之间,有平河行政村温垟自然村。在平阳话方言中,“温垟”与“安阳(洋)”谐音。东塘河自丰山方向而来,流经温垟村口。村口有镇安桥,为全村唯一桥梁。其方位情景,与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山川》所载平安桥甚为契合。《浙江省平阳县地名志》载:“温垟,据当地桥梁题刻,宋熙宁间(1068—1077)已有村落,后废。”县学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迁建安阳,与温垟在熙宁年间(1068—1077)成村,时间上亦相吻合。

  据此,北宋时期的慕贤东乡八都安阳,即今之鳌江镇平河行政村温垟自然村。

  田野调查发现当地仍有传说

  为进一步核实县学遗址历史情况,6月16日上午,笔者专程前往温垟村,开展田野调查。在鳌江镇下厂社区副主任陈绍强、平河行政村村委会委员杨凤萍等帮助下,采访了原温垟村老支书吴正亮。

  吴正亮老人接受采访时说,当地故老相传,历史上的平阳县学遗址,就在该村的安阳山下金鸡洞前。在社区、村干部与吴正亮老人带领下,笔者实地踏访了安阳山下传说中的县学遗址、村口的镇安桥及旧桥板。仲夏阳光之下,安阳山逶迤葱茏,寂静无声。山下的县学旧址已荡然无存,传说中的金鸡洞亦无从寻觅。老人说,60年前,安阳山下的安阳溪与远处流来的岙底溪,还能在温垟村汇成宽阔的安阳河,然后从镇安桥旁注入东塘河。那时,安阳河埠头还可以停靠18只小木船。如今,这里已变成1条狭窄浅陋的小河浃。27年前从镇安桥上卸下的两块旧石板(系清代重建),也静静地平躺在小河浃侧旁。

  实地考察结束后,再结合原先的文献考证,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北宋英宗治平三年至哲宗元祐七年,即公元1066年至1092年,平阳县学曾在安阳办学26年。县学安阳遗址,在今鳌江镇下厂社区平河行政村温垟自然村。县学入迁安阳(温垟)之时,距今已有956年。

  参考文献: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2004版

  [明]薛应旂:《方山先生文录》,《常州先哲遗书》第92、93册

  [明]应德成:《居越山人遗稿》,民国永嘉黄氏敬乡楼抄本

  [明]朱东光、万民华:隆庆《平阳县志》,明隆庆五年刊,清康熙间增补钞本

  [清]马腾霄、陈文谟:顺治《平阳县志》,清顺治八年刻增修本

  [清]金以埈、吕弘诰:康熙《平阳县志》,中国书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

  [清]张南英:乾隆《平阳县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

  [民国]刘绍宽等:民国《平阳县志》,平阳县图书馆整理本,中华书局2020年版

  平阳县地名委员会:《浙江省平阳县地名志》,1985年编印

  苗德春:《宋代教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网络编辑:雷鹏

950多年前,平阳学宫在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