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旧日山河还记否 为君曾过倩云封——明中央政权最后一任平阳知县吴有涯

2022年01月25日 13:51:00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陈斌 编辑 王秀华

  明代中央政权最后一任平阳知县吴有涯,字茂申,苏州府吴江人。他于崇祯十六年(1643)担任平阳知县,顺治二年(1645)五六月离职,共两年多时间,其间政绩颇丰。百姓为了赞扬其功绩,特在北门外金印渡西岸建立了吴公祠。

  复社主要人物之一

  复社是明末著名的文社。崇祯二年(1629)成立于苏州尹山,由松江几社、浙西闻社、江北匡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吴门匡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等十几个社团联合而成。复社不仅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而且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以东林后继自任,主张“蠲逋租,举废籍,撤中使,止内操”。

  应社是复社的主要组成部分,吴有涯是应社重要人员。他不仅参加了应社的活动,而且复社成立后,也继续积极参与复社活动。《复社纪略》记载了复社成立时的情况:“是时江北匡社、中洲端社、松江几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各分坛坫……又于各郡邑中推择一人为长,司纠弹、要约、往来传置……吴江县:吴有涯、吴昌时、沈初馨、吕云孚……”可见,当时吴有涯在复社里为吴江县之首。同治《苏州府志》载:“(吴有涯)与同郡张溥、杨廷枢倡为复社,四方人士翕然宗之。”

  仁义孝廉为教不烦

  吴有涯为明天启七年(1637)举人,后数次参加会试未中。同治《苏州府志》载:“天启七年丁卯科(解元沈几)……吴江陆云、吴有涯、吴溥德、赵康、吴世钦、沈继佑、赵玉成。”《明遗民录》载:“明吴有涯,字茂申,吴江人。天启丁卯举于乡。”同治《苏州府志》载:“(吴有涯)天启七年举于乡,数上春宫不第。”

  吴有涯少时聪慧,能诗能文,成年后急公好义,与张世伟被称为“吴江二真孝廉”。同治《苏州府志》载:“(吴有涯)幼颖异,能文……邑中有大利病,必慷慨白当事,多所补救。”《五石脂》载:“一为吴茂申(有涯),少与张异度齐名,称吴江二真孝廉,嗣知平阳县。”

  张世伟(1568-1641),明苏州府吴江人,字异度。万历四十年举人,屡应会试不第。乾隆《吴江县志》载:“张世伟,字异度……世伟有才思,兼工古今文词,少从父游娄江,王世贞及王锡爵许为国器……万历四十年,年纪五十始举……年七十四卒,贫无以敛……”

  吴有涯自崇祯十四年(1641)至崇祯十六年(1643)任镇江府金坛县教谕。《明遗民录》载:“(吴有涯)崇祯中,署金坛教谕,迁平阳知县。”民国《金坛县志》载:“吴有涯,字茂申,吴江人,举人。崇祯十四年任(金坛县教谕)。”

  吴有涯担任教谕期间,践行复社“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的主张,潜心教书,重视古学教授,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学生中有贫穷者,便减免学费,甚至予以资助。民国《金坛县志》载:“(吴有涯)为教不烦,衡文重古学。诸生贫者,不受脯,更助之。”

  政绩斐然受人爱戴

  吴有涯于崇祯十六年担任平阳知县。民国《平阳县志·职官志》载:“吴有涯,(崇祯)十六年任(平阳知县)。”他担任平阳知县虽不到三年,但兴办学校,首立十禁,体恤民情,废止预征,深得民心。顺治《平阳县志》载:“吴有涯,号懋绅,(南直)举人。崇祯十六年知县,兴学校,恤民隐,瘅恶旌善,清狱囚,汰胥役。闻刁民谎讼,每假人命诈人,衙官夤委收尸,致被害之人因而倾家者。为惩其患,遇有是讼,必亲视殡,诬即反坐。西浦堂刁僧文台淫恶稔贯,立毙杖下,遐迩咸服如神嗣,是讼简刑清。日与诸生论文较艺间,有司府道差奉檄到县,□□俸资给为饭费,随即备文回复,照檄以行,不令久羁繁扰。三年之内,地方粮里悉享安靖声。闻行取,擢御史,士民攀辕,建祠城北以祝。”而民国《平阳县志·职官志》记载得更为全面:“吴有涯,号懋绅(《明诗综》作茂申)。吴江人,举人。崇祯十六年知县,兴学校,恤民隐,首立十禁,旌善瘅恶。前此,命案虚诬,委吏检验,被害之家有倾产者。涯亲莅验殡,诬即反坐。西浦堂僧文台不法,立毙之。又请折海运,止预征。上官檄役到县,捐俸为犒,随文申覆,不令留扰。甲申国丧诏至,哭临如礼。三年,邑大治。”

  同时,他重修县衙西廊,搬迁知县宅,表彰节妇,得到百姓的赞扬。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载:“(崇祯)十七年,令吴有涯重修(县治)西廊。”又载:“县治内有知县宅,旧在公溥堂后,令吴有涯迁于协恭堂后,今为县署后楼址。县丞宅在厅后,典史宅在厅后,吏舍毁。”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载:“冯德懋继室李氏。懋先娶程氏,生子时泰,方就蓐而程卒,继娶李。未几而懋先卒,时李年二十,啮指自誓,抚程子及妾子时飏若己出。晨夕训诲二子,俱垂髫入泮。理家事三十余年,声不出户外。御史吴有涯题请旌表。”

  令人不解的是顺治《平阳县志》完成于顺治六年,此时吴有涯因参加隆武政权反清失败后,仍然躲在邓尉山为僧,顺治四年还受到清军的追捕,而顺治《平阳县志》却如实地记录下吴有涯在平阳的政绩,难道不惧清廷文字狱乎?同时要说明的是吴有涯担任的御史,非明中央政权任命的御史,而是南明隆武政权任命的广西道御史。

  甲申时变,北京陷落,崇祯自缢,消息传来,众人哀悼,继而人心浮动,乱象渐生,几成骚乱。《时变记略》载:“启、贞以前,接乎隆、万,承平日久,民庶且富,侈靡相尚,华乐极矣。甲申前岁,中原流寇生乱已久,而浙东犹若罔闻也。至崇祯帝三月十九日煤山之变,五月,民闻塘报,远近哀悼。见有司匿报催征,鬻狱如故,遂汹汹进逼哭临,骎成畔象。平阳令吴侯有涯宣言于众曰:‘哀诏未至,他日何以奉诏?若再哭临,是不祥也。’汹汹者亦莫之服。”骚乱之际,吴有涯能及时制止、稳定人心,不仅体现他在百姓中的威望,也说明其临危不乱、处事果断的品质。

  吴有涯在平阳近三年里扬善惩恶,注重民生,政绩斐然。他离开平阳时,百姓在北门外金印渡西岸建起了吴公祠,以赞扬其功绩。康熙《平阳县志·祑祀》载:“吴公祠,在北门外金印渡西岸。明崇祯末年建,祀故令吴有涯,祠久废。”乾隆《平阳县志·职官》载:“吴有涯,号懋绅,南直隶吴江人,举人。崇祯十六年知县……三年内,邑大治,擢御史去。士民建祠金印渡北,与关帝庙及王约、胡宾祠相对,联云:蜀汉前将军,堪并高山仰止;王胡二令尹,相望一水澄清。”笔者以为此祠建造的时间应是顺治二年,而非崇祯末年,因吴有涯是崇祯十六年到平阳任知县,在平阳近三年,离开时应是顺治二年,而吴公祠是他离开时建的,故建祠时间是顺治二年。并且吴公祠存在时间也不是很长。此祠建于顺治二年,即1645年。康熙《平阳县志》完成于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而康熙《平阳县志》载“祠久废”,说明此祠应废于顺治年间或康熙初期。

  乾隆年间,又将吴有涯增祀于平阳名宦祠,崇德报功,兼寓旌善,以式后人。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载:“名宦祠,在先师庙门左。初祀宋、元、明名宦汪季良等四十二人……乾隆修志时,增祀赵尚宽、吴有涯,为五十一人……现有五十六人。”

  避乱乐清入闽任职

  顺治二年五月,南京陷落,弘光政权灭亡,温州一时群龙无首,各地知县纷纷离职避乱而去,唯独乐清知县仍在。此时,吴有涯也离开平阳,避乱于乐清。

  民国《平阳县志·职官志》载:“(吴有涯)南都破,避地乐清,遂入闽,擢御史。”吴有涯离开平阳后,平阳一时没有知县。顺治二年十月初二,时任隆武政权“钦命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浙东温、处、台、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卢若腾在《备陈东瓯匮乱情形请敕补要员疏》中也写道:“温属五邑,今唯乐清有令;而永嘉、瑞安、平阳、泰顺俱系县佐署事,位望既轻,民心不服,百务日就废驰。”

  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了隆武政权。邀请吴有涯入闽,并任命为广西道御史。《五石脂》载:“(吴有涯)南都破,乃走入闽,道中作诗,有‘四山风雨一孤臣’之句,凄凉悲壮,闻者为之墮泪。隆武帝特授广西道御史,巡按浙东,方赴任而浙东陷……”

  吴有涯入闽后,为隆武政权献计献策,力图驱逐清兵,光复大明。同治《苏州府志》载:“(吴有涯)在闽三月,四十七前后疏,皆军国要务。”吴有涯入闽途中,途经平阳,与下属交接了工作。于是,有了“闻行取,擢御史,士民攀辕,建祠城北以祝”之诸事。

  虽入空门不忘国事

  吴有涯赴浙东巡按时,方至处州,浙东鲁王政权江上兵溃,浙东全境陷落。同治《苏州府志》载:“(吴有涯)以道梗,驻处州。浙东兵溃,削发为僧,隐邓尉山。”叶绍袁在《甲行日注》中写道:“十九日,辛酉。晴。吴茂申(有涯)来云:‘奉命赋《皇华行》,及括苍为乱兵罄掠,不能竣简书,遂僧服归,不入家,径至山中。’”于是,吴有涯只得离开浙江,回到家乡,削发为僧,遁入邓尉山。

  邓尉山位于苏州城西南30公里处,因东汉太尉邓禹曾隐居于此而得名。《姑苏志》载:“邓尉山,在光福里,俗名光福山,在锦峰西南,与玄墓铜坑诸山联属。”邓尉山风光秀丽,山中寺庙众多,是江南著名的探梅胜地,名为“香雪海”。吴有涯回乡削发为僧,隐于此山。《小腆纪传》载:“国变后,(吴有涯)为僧隐邓尉山。”虽出家为僧,但清军还是没有放过他,经常入山追捕。《甲行日注》载:“二十五日,丙申。晴……迨夜,又闻虏于山中索九人焉。杨维斗、薛谐孟、姚文初、陆履常、顾端木、吴茂申、包朗威,惊几及余。”

  吴有涯虽入空门,穷途潦倒,但不忘故国,时常与山中志同道合者议论国事。当时与他一起遁入邓尉山的明遗民有薛寀、叶绍袁、杨廷枢、姚文初、陆履常、顾端木、赵缔之、包惊几、徐深明、蒋仲熊等。他们原是明朝官员,清军入关后不愿薙发,不愿事清,遁入山中,或是反清复明失败后,削发为僧者。《甲行日注》载:“初二日,甲戌。晴。与儿甥辈往圣恩寺,观说戒受戒……薛谐孟、杨维斗、吴茂申皆在。说戒起,吾辈即不得立殿中观,其教制然也。武进乡同年韩不挟嗣子公严亦僧服同谐孟在,言江东事,极推重余武贞经世之略,有道之品也。城破,自投水死,不愧第一人矣。金华被祸最惨,张玉笥阖门死之。虏车裂马士英以殉,快哉!晚集侗寓,仲日、仲熊在。夜宿奉慈庵。”又载:“二十三日,乙丑。阴,冷……吴茂申、赵缔之亦僧服来,不值。”再载:“十七日,戊午。阴。吴茂申、包惊几、徐深明同仲日来。”

  吴有涯躲避清军的同时,也与同道们诗词酬和。《甲行日注》中记载着吴有涯的四首诗,其中两首是他和叶绍袁的《初度》:“乔木谁今拥旧庐,王侯第宅半丘墟。空浇骂客场中酒,剩有朝阳殿里裾。剑铁消余留面铁,直书著就读兵书。梅花两度山中老,莫谓披淄日月虚。”“少年同学叹离迷,花岛逢君得所栖。无力拔山超海北,有怀采药到林西。聊翻贝叶醒遮眼,借用檀椎醉击鼙。新根感怀增一岁,不劳春鸟再三啼。”另外两首也是次叶绍袁韵:“雁来思已过千重,纵遇幽槃岂定踪?厌听怒龙声作豹,怪看奇树势成龙。道推海内朋为戚,歌动林中子与翁。旧日山河还记否,为君曾过倩云封。”“夜夜占星又一秋,最伤吹角起宵楼。别后书音都失据,近来酒味亦添愁。看梅客半重泉杏,采菊君同两地悠。闻得南阳下新诏,士贤不弃暑披裘。”诗中处处可见故国情怀,凌云壮志,及遁入空门后的凄凉感。

  住在梅里江枫庵的炤影遇见吴有涯时,曾感慨万千,写下《吴茂申见过感赋》一诗:“秋风飒飒独相过,说尽艰辛鬓已皤。莫道故乡烟火少,祇缘江岸鼓鼙多。江山万里看黄雾,松竹荒园坐绿莎。冠盖寥寥休问讯,五侯茅土近如何。”

网络编辑:雷鹏

旧日山河还记否 为君曾过倩云封——明中央政权最后一任平阳知县吴有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