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盲废书犹著 忧深世未康 ——元代儒学正脉传人陈刚

2021年03月30日 11:35:32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通讯员 蔡新祥 编辑 王秀华

  蒙元统治期间,民族歧视严重,但平阳的文化、科举秉承南宋优良传统,仍然出了不少著名人物。特别是平阳,在元代出现了儒学大家集聚的现象。《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一书所列之温州元明诸儒名单中,平阳人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其他各县的学者也大多是这些平阳学者的门生或传人。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三人,史伯璿、陈刚、章仕尧。明末清初浙东学派创始人、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把他们三人写进了《宋元学案卷六十五木钟学案》,史伯璿、陈刚还被列入《新元史》中。陈刚作为元代著名学者、一代儒学宗师,却不为人所熟知。笔者收集史料,初步还原其人生概略。

  

乾隆《平阳县志》

  

  儒学所宗学承正脉

  陈刚,字公潜,号潜斋,元代大儒,生卒不详。据目前考据,他大概生活在元代延祐至至正年间,元代江浙行省温州路平阳州慕贤西乡腊田(今鳌江镇蓝田村)人。陈刚是元代温州朱子儒学的重量级学人。与平阳史伯璿、章仕尧、赵良震、朱子昌等不同,他学有渊源,系出名门,是元代温州朱学正宗传人。他的老师是朱子嫡传弟子叶味道的三传弟子——元代儒学宗师胡长儒。

  胡长孺(1240-1314年)字汲仲,号石塘,生于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卒于延祐元年(1314),活了75岁。他是婺州(今金华)永康人,元代理学家、学者、教育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长孺耿介不同于俗,下笔言语妙天下。正书学钟繇,刚劲骨立,似其人也。”有《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乐斋稿》等行于世。

  胡长孺初师青田县余学古(1222-?)。学古师从王梦松。梦松亦是青田县人,传永嘉(一说龙泉)人叶味道(1167-1237)的学问。味道则是大儒朱熹(1130-1200)弟子。陈刚少习举子业,游走于江湖间。据弘治《温州府志》载:“陈刚,字公潜,平阳人。少游江湖间,尝从石塘胡先生学。时先生为杭之西湖书院山长,见其勤苦,昼夜不倦,留之于家,同起居寝食,凡先生所学,尽以授之。遂通《易》《诗》《书》。”《宋元学案·木钟学案》载:“石塘门人:陈潜斋先生刚,字公潜,平阳人也。受业胡石塘之门。石塘为西湖书院山长,见其勤,昼夜研索不倦,留之于家,与同寝食,遂尽得其学,称高弟。博通天人之奥。”《浙江通志》与《两浙名贤录》俱载:“陈刚,字公潜,平阳人。受业胡石塘(长孺)之门,昼夜研索,遂通《易》《诗》《书》三经旨要。”

  据《宋元学案·木钟学案》所载,元代理学传入平阳的大脉主要来源于永嘉陈埴和叶味道二位大师。陈埴与叶味道皆亲炙过朱门,亲聆朱子教诲,并侍奉其至临终之时。全祖望《宋元学案·木钟学案》有言,“永嘉为朱子之学者,自叶文修(叶味道)公与潜室(即陈埴)始,文修之书不可考,《木钟集》犹有存焉自是,而永嘉学者渐祧艮斋(薛季宣号)派矣”。他们都是南宋中晚期向永嘉大地传播朱子理学的坚强传道者,都对永嘉的“经制之学”“事功学派”有所校正和补充。而陈刚则是陈埴和叶味道所创“木钟学案”的学术思想的正宗传人。

  根据《木钟学案》所列的元代平阳理学人物就有陈刚、章仕尧、史伯璿三位。在三人中,陈刚的学术渊源、学脉上溯是完整清晰的,他直接传承朱熹与叶味道的理学思想,其具体传承顺序为:朱熹-叶味道-王梦松-余学古-胡长孺-陈刚。至于史伯璿、章仕尧的学术来源,《木钟学案》中无载,他们主要以自学为主。

  据史料文献记载,陈刚其人与同时代的平阳籍儒学大家史伯璿、章仕尧,郑如圭等交好,互相探讨朱熹理学思想。他们之间或界于师友与同道关系。而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儒学正脉传人的陈刚,在平阳儒学传播上应处于主导地位。

  

万历《温州府志》

  

  举业不售回乡办塾

  元代科举始于元太宗窝阔台时期,他采纳谋臣耶律楚材“用儒术选士”的建议,于1238年举行了“戊戌选试”,不久后中止,直至延祐二年(1315),才下诏恢复科举。此后,元朝的科考每三年举行一次。元朝在科举上实行对江南士人的歧视政策,配额稀少,竞争激烈。与南宋时期平阳县进士人数700余人相比,元朝仅有6人登第,举人11人,但在那时也算成绩非凡了。

  陈刚好读《孟子》《战国策》《国语》《史记》《两汉书》及韩、柳文,为诗仿汉、魏、晋。他曾多次参与科考,也曾试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运气欠佳,多次乡试科考不中,与乡人赵良震、郑如圭遭遇同样命运。而其好友章仕尧在科举开考后,连中丁巳(1317)、庚申(1320)省试(举人)。

  之后,陈刚绝意仕途,不再参加科考,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史料载其:“每应试,累不就。乃曰:吾学岂不如今人?吾才岂不逮古人?吾之不得,又何足论耶!”

  由于其父母年迈(皆八十),陈刚回乡奉侍。其曾于元延祐间(1314-1320)在平阳州慕贤西乡腊田里(今鳌江镇蓝田村)创办植德堂书塾。事载:“父母皆年八十,孝养至笃。遂返乡里。”陈刚双目致盲后,仍时有乡人向他求铭文。他犹能在夜晚构思,白天口授,由学生记述。文章且雅正高古,累累如贯珠。人皆曰:“虽有目之人不能及也,况无目乎!”教授弟子,未尝有虚岁,堂上之席常满,乡里皆称“潜斋先生”。

  陈刚的好友、乡人元代平阳州著名诗人陈高有《怀昆山诸乡友六首》诗,其二道:“老病仍羁旅,妻儿总异乡。卖文长困乏,生计愧农商。盲废书犹著,忧深世未康。兵戈何处避,怅望海云黄。”

  乾嘉间,平阳著名学者叶嘉棆有《过潜斋旧居》诗:“曾从故里仰遗风,植德堂空百感丛。问字有书来汲仲,寓楼无地访盲翁。门前冷落衣冠冷,笔砚尘堆著述空。欲问腊田荒驿路,一村浓树绿烟中。”今蓝田村仍有“植德堂”,但为尼庵,是否为元代的“植德堂”旧址,已失考,如今已拆迁重建,原貌不再。

  

植德寺,原植德堂

  

  著作等身名师高徒

  陈刚学有所宗,系源出儒学正脉,其少年即受业胡长孺之门,昼夜研索。陈刚的文章颇有两汉之风,论诗也不屑于六朝以下。陈刚的著作颇丰厚,有《五经问难》《四书通辩》《述历代正闰图》《浑天仪说》《性理会元》《历代官制说》《禹贡手抄》《洪范手抄》,皆佚失。

  因陈刚与同邑史伯璇曾存在学术交流,《四书通辩》中某些章节与观点还是被史伯璿采入《四书管窥》中。民国《平阳县志》载:“史伯璿《论语管窥》称(陈刚)《通辩》说《子路篇》卫君章曰:《左氏传》虽难言尽,观‘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子贡以夷齐问夫子’,知其不为卫君,蒯聩之出奔与辄之据国,信如《左氏》所载者。”吴承志认为陈刚“其言《公》《毂》两传及何休、范宁诸家注说颇有斟酌。”这让后人得以窥见陈刚学术思想的只鳞片爪。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高徒誉名师”,陈刚作为当时的温州大儒,他与史伯璿、章仕尧等撑起元代温州儒学的大旗,其学术思想在浙南一带影响广泛,求学者众。其中见诸《宋元学案》的如章宝、洪铸、林温、陈善、李时可、王清等;登第者亦不少,以洪铸、林温、李时可最为出名,在《宋元学案》与《温州府志》中有载,林温乃是至正甲午进士。

  洪铸:字元质,永嘉人。至正间(1264-1294),浙省右丞季朵儿只奉旨命儒士陶凯、韩大理、瞿宗奎与先生等一同校勘《一统志》一千三百卷,并揍授教授。梓材案:洪铸当是洪涛,传写之误。

  林温:字伯恭,永嘉人。博极群经,而尤长于《春秋》,登至正甲午(1354)进士,历佐省、宪二府。为人正直敢言,其文章沉郁顿挫、浑厚超越、名动海内,深得宋濂赞赏,宋濂还为他作《林伯恭诗集序》。明洪武初,又任秦王府长史,闽浙二省请典乡试文衡等。

  李时可:乐清人,居太平(温岭)。据《道光乐清县志·循吏传》载,李时可在明洪武初年被荐举为教官。洪武三年(1370)入觐奉天门,其被洪武皇帝亲擢为监察御史,后出任河南偃师知县,治声甚著。他先后荐举过布政使赵新、饶阳令郭贯等,时称“知人”。

  另外,陈刚弟子陈善可能在元末任过温州府学教授;明代名相永嘉黄淮的祖父黄通也是其亲传弟子。记载漏缺,今可补阙。

  

  后记

  陈刚是元代著名学者,说其是儒学宗师、一代大儒,一点也不过分。要知道,一个学者在历史上有何成就与影响首先要看他在史书上有没有留下记载,尤其是在史书上的记载,然后是志书。陈刚在《新元史·儒林》、明黄宗羲《宋元学案》、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及历代《浙江通志》《温州府志》《平阳县志》等史志书上俱有记载,可以看出其人成就与影响力。

  陈刚著作虽颇丰厚,可惜几乎都已失传。据笔者近年搜寻,其著《性理会元》尚存世十四卷。《性理会元》原四十六卷,见载于《国史经籍志》《千顷堂书目》《元史艺文志》中。据晚清大儒孙怡让《温州经籍志》载:“史氏《管窥外篇》引《性理会元》二条,并采朱子说,考公潜为胡石塘长儒弟子,时代与史文玑相接,或即此书也。”现此书已由平阳县地方志学会购回,今后待合适机会影印发行。

  另外,印制于嘉庆三年(1798),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的线装古藉《潜斋先生诗》尚存世。此书非常珍贵,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无法购得。

  现陈刚诗文尚存几篇,《全元文》存《山楼记》《读易楼记》,《元诗选》录其诗3首,永乐《乐清县志》存其诗6首,清曾惟《东瓯诗存》录其诗5首,《南雁诗选》存其诗1首。

网络编辑:张超霞

盲废书犹著 忧深世未康 ——元代儒学正脉传人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