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历数平阳气象防灾减灾人物

2021年03月23日 08:31:00 来源:

  本网通讯员 任咏夏 梁艳 郑进光 谢作钱 编辑 王秀华

  气象灾害疯狂肆虐,摧枯拉朽,任意毁坏建筑物乃至生态环境。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除了能够预测大部分气象灾害的生成和发展外,仍然没能找到有效战胜、降服气象灾害的方法。平阳地处东南沿海,气象灾害凶猛频繁。在漫长的历史里,平阳有一群为气象防灾减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周凯:筑堤修塘捍水患

  周凯(?-300)西晋横阳(今平阳)人,字公武。他是一位能文能武的热血青年,因家境贫寒,也无意仕途,一直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

  古时的永宁(今温州)、安固(今瑞安)、横阳(今平阳、苍南)等地,大部分土地都是濒临大海的平原。泰熙元年(290)至永康元年(300),沿海平原一带台风、暴雨、海潮、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深受其害。

  周凯目睹惨状,向邑长建议治理水患,并率民众治三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筑海堤,开新河。周凯根据具体地形,把弯曲的江流改直,把窄小的河床凿宽,把壅塞堵水的河道疏通,将三江的流水都导向东流,注入大海。周凯还和民众在海边挖土筑堤,修筑了温州历史上第一条海塘和第一条塘河。

  水流通顺了,沿海平原的水灾平息了,潮汐涨落恢复了秩序,境内的百姓安居乐业,生产也很快发展起来。

  永康元年(300),超强台风袭击沿海平原,狂风暴雨挟着风暴潮,三江海水倒灌,洪水泛滥,百姓胆战心惊。周凯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洪抢险中,不幸被洪水卷走。

  周凯殉难后,邑长追思他的功德,在温州九山一侧建“横山周公庙”,俗称“平水王庙”,每年二月初一举行祭祀。周凯的事迹也感动了沿海平原的百姓,永宁、瑞安、永嘉、平阳,乃至台州、处州等地都建起了“仁济庙”。历代封建王朝也将其宣扬为“治水圣人”,予以加封増爵。唐朝封“平水显应公”,宋朝赐“通天护国仁济庙”庙额,元朝进封“太和冲圣帝”,明朝洪武初诏定为“横山周公”,清朝诏定为“横山周公之神”。明初学士宋濂曾撰《温州横山仁济庙碑》,被收入乾隆《温州府志·庙碑卷》。

  路应:疏河筑堤兴水利

  路应(748-841),字从众,唐朝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唐贞元初年任温州刺史。

  路应重视水利建设,刚到温州任上就亲自考察乐成(乐清)、横阳(平阳)等地水利。考察中,他发现两地的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失管,经常遭受水灾侵袭,便发动乐成、横阳两县民众在二县界中重建河防工程。河防工程有效消除了水灾,民众生命财产得到了有效保护。路应因此成为当朝有名的良吏。

  清代平阳诗人张綦毋在诗集《船屯渔唱》中作诗道:“潮汐洪涛出海门,石犀那复记潮痕。界中堤岸权舆日,重忆元和路使君。”

  吴蕴古:一门三代除水患

  吴蕴古,生卒年不详,字醇之,号白斋,平阳县海西镇宋埠长桥村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终官太常博士。

  当时,万全有四万多亩近海农田,只有沙塘有条堵水土坝(埭)以控制蓄水灌溉和洪涝排泄。埭少田多,待到水涝时,有的村民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肯泄水,酿成灾祸,引起纠纷,相互械斗、诉讼,人们深受水患与争斗之苦。

  吴蕴古非常关心乡民疾苦和农田水利。绍兴十五年(1145),他倾家产十数万元,捐资捐材,在沙塘地方建起了一座陡门,代替旧埭,适时蓄水泄涝,给百姓带来了便利,结束了水事纠纷。

  第二年秋天发大水,沙塘陡门在狂风暴雨和怒涛交相攻击下坍塌。吴蕴古又捐资捐材,发动三乡民众役工四千余人,耗资数十万重建。吴蕴古的儿子吴道直自始至终主持施工。当年六月又大水,陡门发挥了作用,民众与农田免遭水患,人们奔走相庆。

  宋乾道二年(1166),又遇台风、暴雨、风暴潮、海溢,沙塘陡门被毁坏。吴蕴古再次捐资捐材重修,指派自己的孙子吴国学主持施工。

  沙塘陡门经历814年风雨,直到1959年国家建成了宋家埭陡门后,才结束了历史使命。

  吴蕴古一门三代修建陡门除水患的精神至今为乡民传颂。

  范寅孙:率民救灾留英名

  范寅孙,南宋姑苏(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曾孙,绍兴十七年(1147)调任平阳县丞。

  范寅孙勤于施政,关心民众疾苦。他刚在平阳上任,就听说沙塘陡门受风暴潮冲击而坍塌。他立即携吴蕴古、吴道直前往查勘,并决定将沙塘陡门北移100多米重建。

  范寅孙指派吴蕴古的儿子吴道直主持施工,历时约四个月,即从二月十七开始,直至六月二十竣工。施工期间,范寅孙发动民众4000多人,动员百姓捐资数百万。据平阳进士徐谊在《沙塘斗门记》一文中记载:“役工四千,糜钱百余万,皆二邑民辅之。”其中,有“蓝田范氏”一家将财产全部捐出,投入该工程。

  沙塘斗门在平阳、瑞安两县民众协力鼎建下告竣。范寅孙也因其事迹受到了百姓的信赖和爱戴。

  曾炎:救灾恤民保平安

  曾炎(1141-1211),字南仲,南宋南丰(今江西抚州市南丰县)人,系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之弟曾肇的曾孙,庆元元年(1195)调任温州知府。

  庆元二年秋,温州连续发生飓风、淫雨、海溢等灾害,民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了惨重的损失。灾后,曾炎考察了解灾情,奏请朝廷减免丁税,以赈恤灾民,随后修筑瑞安石岗和平阳三座陡门。接着,曾炎又亲赴平阳,发动沿海居民修筑江南塘以防潮溢。江南塘起自邱埠(今龙港下埠),东至斜溪(今舥艚方城洪岭下一带),与阴均陡门相接,合称东塘或外塘。

  平阳东海塘建成后,为防海潮咸水侵入农田而建立坚固设施。曾炎为平阳江南片的农田保护和防灾减灾作出了极大贡献。

  朱元昇:出资筑堰利百姓

  朱元昇,字日华,号水檐,水头人,嘉定四年(1211)武科进士,曾任龙泉、遂昌、松溪、政和等地巡检。

  朱元昇从小在水头长大。他热爱家乡、眷恋故土,亲身经历和目睹家乡的水灾、旱灾。出仕后,他主动出资兴修水利,为造福家乡作出贡献。

  朱元昇的主要功绩是在凤卧溪的下游修筑了一条坚固的堰坝,把凤卧溪的部分溪水引向东流,既灌溉了水头、江屿等乡农田,又减轻了凤卧溪下游两岸的水患、旱灾,发展了农业。当地民众为纪念朱元昇,把凤卧溪下游的堰坝称为朱官堰。

  朱邦喜:筑塘建桥抗灾害

  朱邦喜,字景岳,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市)人,万历二十一年(1593)调任平阳知县。

  朱邦喜在任五年开新河,修沙塘、阴均两座陡门,筑前仓西浦大桥,建九都海堤。平阳九都辖今鳌江镇的下程、江口、墨城、屿门、河口、下厂、丰山和海西镇的三沙、四沙等十村,都是紧邻东海的沿海平原村庄,经常受到海潮倒灌和山洪冲淹的侵袭。朱邦喜了解后,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发动乡民,主持修建九都海塘。经过数月努力,海塘告竣。

  九都海塘有效抵御了八都、九都、十二都等地农田的水灾侵袭,使这些地方成为沃野良田。朱邦喜因此备受称颂,岭门(今腾讯体育)有祠纪念。

  何子祥:引流建闸兴水利

  何子祥(1707-1775),字象宣,号蓉林,福建平和(今福建云霄县)人,乾隆三十年(1765)调任平阳知县。

  何子祥在平阳知县任上共7年,曾督导百姓兴修水利,疏浚县城内外河流。他曾疏浚坡南河,河面加宽一丈六尺,于腊月初动工,正月告竣。疏浚后的坡南河坝开水到,舟船直通汇头水埠,两岸民众交口称赞。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平阳阴均陡门因排水量过小常常内涝。何子祥首创南监塘添设木枧泄水,加速排除内涝,使农田缩短受淹时间,极大程度地减少了水灾造成的损失。

  乾隆三十五年(1770),何子祥实地勘察、规划后,兴建梅溪引水工程。开凿小南河,建五座陡门控制蓄泄,使小南片七万余亩农田得到有效的灌溉。何子祥在平阳南港重建南湖水闸,受益农田万余亩;他还重修江口陡门,疏浚陡门浦,受益农田六万余亩;他还修建了多座陡门和多处堤塘,使万全、鳌江等地的大片农田免遭水患、旱灾。

  民众在前仓、江口两地建何公祠、塑何公像作纪念,每岁何公诞辰致祭。

  钱显民:清淤通塞防水灾

  钱显民,生卒年不详,字钦佐,万全吴桥(今海西镇长桥村)人。

  道光十五年(1835),沙塘陡门内外浦被泥浆淤塞,瑞平两县三乡的四千多公顷农田积水难泄。时年64岁高龄的钱显民每天独自扛着锄头,从外浦开始掘淤泥,坚持三年不懈劳作。后来,钱显民挖过的地方出现了一种叫海鳅的滩涂鱼,不少附近村民前往挖掘。长年累月的挖掘导致淤泥松动,大雨又把松动的淤泥冲入大海,解除了农田长期积水难泄的困扰。

  周边民众恍然大悟,纷纷前去掘淤。为节省用餐时间,钱显民自掏腰包为大家供应午餐。不久,沙塘陡门浦的积淤被疏通,三乡农田解除了积水难泄的难题。

网络编辑:周昌均

历数平阳气象防灾减灾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