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快讯 -> 列表

乡里人 | 在石头上做文章的平阳人

2021年02月26日 14:27:52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本网记者 林子婧 文/摄 编辑 王秀华

  一座石碑,几行文字,就能呈现断点的历史、家族的渊源,子孙世系之事娓娓道来,而石刻艺人刻刀下见证的,正是这一切。

  为石头注入生命力

  在腾讯体育镇白垟路附近一个大理石厂里,衣着朴素、身型清瘦的林傅静与人们想象中的艺人的形象有点不一样。走进工作区,记者看见了正在聚精会神地刻着石碑的林傅静。一个卷尺、一把锤子和不同种类的雕刻工具在地上、工作台上摆着。铁锤敲打石碑时,刀口和石材的“推搡”间,林傅静给生冷的石板“注入”生命力。

  

  

  刻碑的程序有很多,选石料、锯石板、打毛坯、磨碑面、画墨线、刻文字、雕花卉等雕刻技术,他样样熟稔。雕刻前,林傅静已经请人将纹饰图案及文字标记在石碑上,接下去就是找点、画格、刻碑头、起边等。确定好雕刻位置后,他便直接下刀进行加工。他落刀的准确率极高,动作也流畅、快速。随着一锤锤、一刀刀落下,碑面上的图画、文字渐渐地有了样子。他告诉记者:“刻字时,要考虑石料的质量,以相应的操刀力度去雕刻,才不会出差错。

  “叮叮当当”的声音还在继续,花岗岩上的粉末随风散落在碑面上,整个碑面像蒙上了一层面纱。待雕刻完成,林傅静用手轻轻一擦,苍劲有力的字迹便在碑面上显现了出来。这种半手工刻出来的碑文,线条流畅自然。

  林傅静说:“这里面的工序非常多,选料、勾勒、雕刻、打磨……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所谓慢工出细活,石刻正是如此。从选下一块石材到雕刻完成,少则需要三五天,多则个把星期。

  敲敲打打30多年

  72岁的林傅静已经与石刻技艺打了30多个年头的交道。30多年来,石头、工具、粉尘陪伴着他走过了大半辈子,岁月也在他脸上刻出了道道痕迹,一如他在石头上雕刻出的道道纹路。

  石刻工作是项辛苦活。在过去,石刻工具不外是一把铁锤、一把钢钎。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停敲敲打打中,手指、手背等部位受伤流血是常事。因为长年手握钢钎的缘故,林傅静左手掌上的食指与无名指比其它手指粗得多。他告诉记者,这就是他30多年“打石”经历的最好见证。冬日里,他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忘记了双手皴裂的痛;夏日里,他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忘记了炎热。每天长达8小时的站立錾碑让他腰酸背痛,石料的上下车搬运让他指酸肩肿。

  工具的演变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林傅静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前,石刻加工工具主要是钢钎,在平时作业中,面对坚硬的花岗岩等石头,钢钎经常会磨钝,甚至折断,只能更换或修尖再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材质更硬、耐磨度更高的合金钢钎出现了,这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后来,随着机械工具的出现,石刻作业的速度得到了大大提高。

  林傅静说,那时候机械工具很珍贵,大家都不舍得用,生怕损坏,只有迫不得已时,才拿出来小心翼翼地使用。如今,使用机械工具在石雕行业中已非常普遍。大部分人都已习惯用机械工具加工石刻作品,只有在修整一些较为精细的部位时,才使用手工工具。

  如今,每年来找林傅静雕刻石碑的顾客都有100多户,雕刻的石碑有100多块(套)。林傅静的雕刻对象从最初的墓碑发展到功德碑、界碑、工程信息碑、别墅原生态石雕碑等,雕刻的石碑也由巴掌大的石块到课桌大小的青石,再到碑帽、碑柱齐全的高档青石碑。碑价也由最初的几十元提升到几百元,甚至几千、上万元不等。村民捐资架桥修路、筹资祭祀先祖、建立家祠等,都要请师傅打碑留个见证。

  林傅静说自己并不拒绝机械雕刻,他的工具箱里就有电钻等工具。“用传统工艺制作的时候,师傅往往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手工制作的石雕作品往往有其独特的美感,电脑雕刻的却没有那种味儿了。你自个儿看看电脑雕刻的东西,看着看着就看烦了,而手工雕琢的东西,越是时间长越是舍不得了。”林傅静如是说。

网络编辑:雷鹏

乡里人 | 在石头上做文章的平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