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青街行

2021年01月27日 15:14:09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通讯员 任泽健 编辑 王秀华

  腊月初九上午,我去了青街乡。才几个月时间,青街的变化真大。修葺一新的三源门为这个少数民族乡增色不少。“四面环山,三水汇源,白石望月,玉带盘腰。”是睦源桥的生动写照,也是三源门的来历。

  门面很重要。乡卫生院破旧的房子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三层小楼,外形色彩都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那棵200年树龄的枫香还拱卫着这一方宝地。站在三楼往下看,溪水、廊桥、双合殿如在画中。虽未听到“箫吹竹浪声千壑”,却能想象“月挂桥廊影一溪”的景象。

  青街的竹,是一大亮点。原来的乡政府拆了重建,正在施工。长满翠竹的山,让这里的环境颇显幽静。记得早年我坐在二楼会议室开会,窗外翠竹摇曳,凉风吹拂,别有意味。青街溪边的山上也长满了竹子,成片成片的竹林远看是绿毡铺陈,近看挺拔修长。没到过青街的朋友说,青街是一幅画,是一首诗,只听名字就很美。这美感多源于“青”字。“青”,轻读几遍,就会生出“残波青有石,幽草绿无尘。”的意趣。

  青街的老屋是文化符号,是情感积淀,是绵延的时光记忆。青街历史悠久,早在天宝年间就有周氏迁居于此。青街有大屋九座,我走访了三处。老屋的历史都有数百年之久。先民们靠勤劳致富,靠智慧立家,一代代人生于斯,奋斗于斯。老屋构建工艺的独特、排水设计的匠心着实令人敬佩,它所呈现的质朴典雅之美与畲乡的山水相得益彰。在青街畲乡,每座大屋在总体布局、建筑形制、艺术水平以及整体形象、气势的塑造上,无不表现出一种明清时期中层官僚士大夫之家的建筑风貌,表现出大屋建造者虽居江湖、山野之远,但其为官为儒的进取之心未变。据统计,科举制度存续期间,青街一地中举者竟达22人,其中有7人任过知州、知县。

  被屋檐切割的天空干净、辽远。通往二楼,视野变得开阔。屋后的山上有茂密的竹林,屋前溪流潺潺,树上挂着柚子。我小坐休息,放飞思绪,将过往的点滴一点点复原。

  到青街一定要看水。水从山里来,洁净、清凉,绿竹染过似的。我沿着溪边走,想象着青街的蓝图,在心里演绎着灯火阑珊处佳人等待的好戏。我在月笔桥上看水,水流缓慢,红鱼围成一堆,新建的廊桥把影子投入水中。我在“锭步石”上看水,水在脚下轻唱,岸边水花溅起,苍苔黝黑,很有立体画的感觉。

  青街的睦源桥因跨睦源溪得名,在世界廊桥名录上占有一席之地。廊桥,别名屋桥、风雨桥,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而形成的特殊桥梁。睦源桥为拱形,石结构,上面建有抬梁式木结构廊屋,廊屋两侧筑有栏杆长椅,技艺精湛,造型精巧玲珑,与周边景色紧密融合,极具实用性和欣赏性。睦源桥自重建起已历经近两个世纪。它静默在睦源溪上,见证世事变迁,留下的是悠悠岁月的痕迹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里的涓涓民风与民情。桥的侧边有棵古樟,树龄500年。奇妙的是,樟树主干上长出了一株梅树,“樟抱梅”的奇观也因此形成。有人撰联赞曰:“桥架亭,坐亭乘凉。樟抱梅,望梅止渴。”桥连着的路是青石板路。到青街的游客都喜欢在这古朴安静的小街上走走。“当户青山延秀色,环门绿水起文波”。老屋、古桥、清溪、青石守望着岁月,让青街充满了无限魅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一个僻静的地方,有青山绿水,有人文历史,有传说故事。这里的人,脸上写着的是平和淡然,心里揣着的是宽厚良善、务实勤劳。在这不急不躁的节奏里,他们安于生活赐予的风风雨雨。一位村民,投资千万元在溪边建了一个民宿。我仔细看了他的设计,不可谓不艺术、现代,但已经建好的门格局不大、样式陈旧,显得不伦不类。后来我才发现,周围邻居的门大抵都是如此。看似不协调,却正是为着睦邻友好。那日,我还遇见一件小事。家住睦源桥溪边大树下的一户居民隔溪向乡党委书记喊话,要求把他家房子的外立面整修得和街道上的一样。书记同意了,要求他把自家沿溪的地块整理好,保持整洁美观。一件小事,谈话间得到了解决,这对村民来说意义非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青街人的风范、本色可见一斑。

  离开青街时,天空突然下起雨来。刚好遇见来此办事的熟人,她们客气地打招呼,为我撑伞,我们分享着彼此对青街的观感。在回来的路上,我在微信上留下这句话:“青街的竹很美,屋很文化,水很清亮,人很平和。”朋友们纷纷点赞、留言。我们常说,风景在别处,其实风景无处不在,在我们熟悉或陌生的任何一个地方。

网络编辑:周昌均

青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