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晋代平阳设县之初——眼观沧海变桑田

2020年09月04日 11:02:57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蔡新祥

  西晋时,温州地属临海郡。其时,由于南部横阳县的万全平原与鳌江流域远离战乱,在南下士族的推动下,地方的开发取得了长足进展,并于西晋太康四年(283年)设县。

  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区置永嘉郡,属扬州,治所设永宁峤南即今温州,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

  当时,因受瓯江、飞云江中上游、鳌江中下游以及乐清湾自然环境的制约,永嘉郡东部平原尚未完全成陆,呈块状发展。据《永嘉郡记》载,当时,该地呈现的是背山面海的地域特点。南朝永嘉太守丘迟称,“贵郡(永嘉郡)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

  西晋初年横阳设县

  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239),分永宁县置罗阳县,析永宁县大罗山(古名泉山)以南地置罗阳县,此为瑞安建县之始。罗阳县始属扬州会稽郡东部都尉,后属临海郡。建县之始,东吴孙权在罗阳横屿山(今平阳县海西镇仙口村一带)置横屿船屯,委派典船校尉监督造船、操练水师,是为东吴东南沿海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据民国《平阳县志》载:“仙口山,东枕大海,本名横屿,吴置船屯于此。”此地古有“万船”之称,后淤积成陆,民间取谐音为“万全垟”。张綦毋于《船屯渔唱》中道:“横阳两屿夹晴川,故老相传泊万船。不信蓬莱有清浅,眼观沧海变桑田。”

  横屿船屯的设置,大大推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四十多年后,即西晋初年,始阳(平阳)设县。据《宋书·州郡志》载:“横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屿船屯为始阳,仍复更名。”太康四年(283),析安固县境南,以横屿船屯及其南境为始阳县(今为平阳、苍南、龙港、泰顺南部),旋改名横阳县(取横屿和横阳江之意,横阳江原称始阳江,今鳌江,即今平阳县、苍南县、龙港市及泰顺县境部分),平阳单独设县始于此。

  横屿船屯的设置,带动了地方造船业的蓬勃发展。据史料记载,温州航海业、造船业在三国时期就已相当发达,后历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长盛1000多年而不衰。2007年,在平阳县鳌江镇一建筑工地出土了一段深埋地下6米,胸径3米,长逾13米,重达30吨,树龄为上千年的奇香古木——香樟木。据温州市有关专家判断,这段木头可能是用于造船。

  横阳县建制不久(当时,横阳县仍隶属扬州临海郡),便建有学宫(唐初,学宫在证真寺南,即今广福宫旧址,县学即设在学宫之中)。据《浙江教育志》载:“西晋太康间(280-289),横阳县建学宫。”该学宫为浙江省第一所县学教育机构。由此可见,当时平阳地方的发展状况相当不错。

  行政区的设置实际上是平阳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复旦大学已故中国地理历史研究中心谭其骧先生曾说:“知道了一个地方是什么时间开始设县的,就大致可以断定在那个时候该地区的开发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

  设始阳县后,北部万全平原与南部鳌江流域的人口、聚落逐渐发展。现今发现的两晋至六朝墓葬均分布在北部万全平原、鳌江下游北岸(今平阳县鳌江镇横河村)、飞云江与鳌江口交汇地带的榆垟镇茶亭村龙头颈山坡、今苍南县云岩乡鲸山村、今苍南县藻溪镇南山北麓。鳌江流域的发展有两个晋代文物(发掘)和文献、传说为证;鳌江横河有西晋时期的砖墓和宜山鲸头出土的朱曼妻薛氏墓葬土地买卖契约(三国时期)及明代学者宋濂的《温州横山仁济庙碑》为证。

  东部平原的成陆和开发

  西晋时,温州境内永宁江(今瓯江)、安固江(今飞云江)、横阳江(今鳌江)壅塞严重,流泄不畅,每当山洪暴发,风潮袭击,百姓深受其害。明代学者宋濂于《温州横山仁济庙碑》载:“(横阳松山人周凯)乃白于邑长,随其地形,凿壅塞而疏之,遂使三江东注于海。水性既顺,其土作乂。”

  弘治《温州府志》载:“瓯郡三江,曰永宁江、曰安固江、曰横阳江,自汉有之,濒江为三监。至晋衡山周公乃疏凿而通之。于是潮汐有节,境土始辟,生齿日蕃,遂改邑为郡焉。”可知周凯率众开凿河道,疏通三江之水,使其顺畅入海,不仅缓解了当时的水患,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还加快了“三江平原”的开发,促进人口繁衍、生产发展。

  太宁元年(323),置永嘉郡(今温州、丽水两市),而平阳县治也正式定在腾讯体育。明、隆庆《平阳县志》载:“自晋郭景纯定县治,以仙坛、昆山对峙于前,鸣山、石塘拥障于后,故宋令陈容有‘前分凤翅,后叠蛾眉’之句。俗传左右二山为斗牛,鸣山为伏虎,言其形势也。”

  “永康中(300-301),三江逆流,飓风挟怒潮为孽,邑将陆沉,民咸俱为鱼。神(指周凯)奋然曰:吾将以身平之,即援弓发矢,大呼冲潮而入。水忽裂开,电光中见神乘白龙东去,但闻海门有声如雷……俄而水势平,江祸乃绝。邑长思其功,号其曰‘平水’,且建祠祀之。”在宋濂的记载中,周凯成了温州历史上最早的治水英雄。其时,横阳先民在沿海滩涂淤涨的基础上,按照“随势行水”的原则,采用凿疏河道的方法,加快了滩涂开发的速度。这种方法投入少,收效快,适合于当时地广人稀、经济刚刚起步的实际情况,得到了广泛应用。

  元康年间(291-299),由于鳌江江口古海湾内小南平原四周泥沙沉积,不断淤涨成滩涂,横屿半岛与鳌江北岸之间的海岸线逐步向南推进而基本成陆。1966年冬,平阳县鳌江区种玉公社横河大队在平整土墩中发现一座西晋时期的砖墓。经清理,内有瓷器13件、铜器2件(现藏浙江省与温州市博物馆)。瓷器上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八月二日[造]会稽上虞”铭文。由此可见,平阳建县之初,此地已经有村庄。温州博物馆考古专家徐定水、金柏东先生认为:“平阳鳌江横河西晋墓葬,虽非王侯大冢,但从结构规模和陪葬品的情况来看,应属中型墓葬,墓主人已非一般自耕农。尤其是这件堆塑楼阙、人物、鸟兽的谷仓罐,它是豪族势力和地主庄园经济强大的象征。因此,平阳西晋墓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浙南平阳庶族地主经济的兴起和生产的发展,说明西晋的短期统一对南方经济所起的推动作用。”

  人口与土地买卖

  两晋时,也是中国大分裂、大战乱、大迁移的时期,大量北方百姓苦于战乱,纷纷南下。

  魏征等撰《隋书》指出:“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其中就有一部分迁徙到横阳县。据《宋书·州郡志》载:“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领县五,户六千二百五十,口三万六千六百八十。去京都水(路)二千八百(里),陆(路)二千六百四十(里)。”

  另据路遇、滕泽《中国人口通史》和沈约《宋书·州郡志》所载之人口数据,按瑞安学者俞光先生推算,太康年间(280-289),安固县(包括始阳县)约有1100户、6500口。笔者推算,平阳境内(按老平阳境域计算)有600余户、3500余口,而现有文献史料记载的氏族仅有周氏(周凯)、朱氏(朱曼),可见当时横阳县人口仍然十分稀少。

  西晋时,朝廷颁布占田法令。该法令把占田分为两类,一是一般平民的占田,以人口和性别为标准,最高限额男子一人占田70亩,女子一人占田30亩;二是官吏占田,以官品高低为准,最低10顷,最高50顷。两类占田者同时承担相应的田租和力役。

  随着时间的推延,也由于天灾人祸,一些自耕小农被迫出让自己的土地,自耕小农产生了分化。卖地的小农渐渐地沦为雇农,而买地的小农成为地主,庶族地主土地私有制也有所发展。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在平阳(今苍南)宜山鲸头村石岗山下,出土了孙权第六子孙休的太子舍人朱曼妻薛氏墓葬土地买卖契约,内容如下:“晋咸康四年(338)二月壬子朔四日乙卯,吴故舍人立节都尉晋陵丹徒朱曼故妻薛,从天买地,从地买宅,东极甲乙,南极丙丁,西极庚辛,北极壬癸,中极戊己,上极天,下极泉,直钱二百万,即日交毕。有志薛地,当诣天帝;有志薛宅,当诣土伯。任知者东王公、西王母。如天帝律令。”该地劵证明,在当时,当地已有土地买卖现象。这也说明,横阳封建小农土地私有制和地主土地私有制已得到一定的发展。

  

  

  

  

  

网络编辑:谢天涯

晋代平阳设县之初——眼观沧海变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