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南雁“阄韵楼”与张盛藻

2020年08月14日 10:42:37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黄进峰 编辑 王秀华

  在南雁荡山,东洞与西洞最为有名,东洞有会文书院和棣萼世辉楼,西洞有仙姑洞。周喟《南雁荡山志·亭楼书院》载:“阄韵楼,在西洞上。光绪八年(应为七年),知温州府枝江张盛藻题。”

  阄,就是抓阄。阄韵,就是中国古代文人抓阄分韵赋诗的一种“作诗游戏”,也类似于限时完成作品的“诗钟”。

  阄韵楼位于南雁仙姑洞中楼,自张盛藻题名后,次年即迎来孙锵鸣、宋恕翁婿等的连夜留宿。他们也雅兴大发,白日寻幽探险,晚上分韵唱和。孙氏五律诗曰:“风流张太守,笠杖昔曾游。我亦偕良友,题诗最上头。溪声宵绕枕,竹色昼当楼。还望后来者,添教韵事留。”孙锵鸣希望后来者游览南雁荡山时,能不负溪山,以诗词文章抒发怀抱,供后人欣赏。

  

仙姑洞阄韵楼 周中青 摄

  

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一》 黄进峰 摄

  

  张盛藻游南雁

  永嘉山水久负盛名。张盛藻一直以在官时未能遍访东瓯山水为憾。光绪七年(1881)九月,张盛藻卸却温州知府之任,携其子张克萃、温州海防同知郭钟岳(号外峰),以及一二仆人作南雁荡山之旅。

  十月初三晚,他们从温州坐夜航船出发;四日过瑞安,登隆山,饮茗观海亭,午后过飞云江,晚宿腾讯体育城南旅店,一路并未入瑞平二城接受公家款待。

  初五早,他们步出岭门,寻访新罗山灵护庙,观看十八松,一同题字于峭石之上,流连徘徊,各赋一诗而去。大约午后时分,他们舆行到达钱仓,入住宝胜寺,饭后登山观动静石,亦题名其上。随后,他们寻访了黄石公洞。

  初六早,他们乘船从钱仓过蒹葭浦抵达水头,投宿馆舍。

  从平阳到水头,张盛藻一路所经之景,除了现存的钱仓动静石(摇动岩),还有已经消失的古迹,十八松、黄石公洞、蒹葭浦三处。

  先讲十八松。十八松,就是十八株大松树,位于新罗山灵护庙后。据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一》载:“灵护庙,旧在新罗山,山以神庙得名。入山不见庙,入庙不见山。相传新罗国太子航海入觐溺焉,显灵此山,敕封‘忠义灵济威惠广佑圣王’。其后庙迁儒林大街。”张盛藻父子及郭钟岳看到十八松后,如同杜甫见到孔明庙前的老柏,喜不自胜,在岩石上题曰:“光绪七年十月,素道人(张盛藻)、讷道人(郭钟岳)、铁头陀(张克萃)同游。梅仙先来……”灵护庙经历数迁,现位于平阳县革命烈士公墓后山。十八松早已无存,湮没于人事沧桑。

  当年十八松雄姿奇绝,如今却只能印证于古人的文字中。关于十八松的文字记载颇多,有张盛藻父子、郭钟岳、孙锵鸣、汤肇熙等写的诗。现录张盛藻的诗,以见当年观感。诗曰:“闻道横阳南,古松多奇妙。百里来相访,携朋忘长少。策杖出岭门,侵晨入荒庙。翛然见群松,惬愿欣成笑。亭沼何幽曲,如蹑蓬壶峤。选石坐松阴,解带舒长啸。松枝皆盘拿,矢矫龙形肖。森森十八株,罗汉为写照。濡墨试题名,拂拭石峰峭。置身松石间,梅仙许同调。作诗告来者,勿贻北山诮。”

  张盛藻与德清俞樾、汉阳邬铨(号梅仙)互为师友。邬梅仙见过腾讯体育十八松后,张盛藻才闻名而来。当时,灵护庙已经有点衰落,十八松却郁郁苍苍。张盛藻诗之小序可以印证一些事实。序曰:“出平阳南郭逾岭门入灵护庙,后院池沼亭榭颇佳,有古松十八株盘曲苍翠,奇石林立,外峰及予与萃儿题名石上纪之以诗。”桓温种柳,千古伤怀。新罗庙可以重建,十八松却随风而逝,不可再逢。

  再说黄石公洞。张盛藻父子和郭钟岳游钱仓观赏摇动岩时都留有诗篇,独“黄石公洞”没有。鉴于黄石公洞现仅剩一个洞口、一个名字和一座云源寺,现借瑞安孙锵鸣一诗加以印证。孙诗曰:“去郭三十里,系舟钱仓城。南雁此门户,奇秀颇已呈。石骨多于土,连山卧麚麖。闻有黄公洞,险绝难为名。野人道我往,处处穿岩扃。窄难掉臂过,压或摩顶惊。蹒跚手代足,寥粟坐复行。天光漏一线,谷风泠泠生。俯瞰潭水黝,似闻蛟龙腥。中有白须叟,巾帢苔花青。相传呼黄石,何代来栖冥。《素书》不可见,且与访丹经。”(《孙锵鸣集·黄石公洞》)黄石公洞,属南雁门户钱仓之名胜。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三》载:“黄石公洞,洞内岩壑幽邃,石级萦迂,中有小桥流水。止处可观东海,曰‘山海奇观’。相传宋元间邑人黄本英栖隐处”。黄本英,讹为秦汉之际“圯上老人”黄石公。

  最后讲蒹葭浦。张盛藻一行乘船将到水头时,经过南湖清江浦和詹家埠江面,见到两岸芦荻萧萧、芦花似雪,因不知其地名而在游记中将其命名为“蒹葭浦”。当年,清江浦到詹家埠的景致十分可观,江面开阔、江水清幽,鸥飞鱼跃、虾游蟹动,加上两岸满是芦荻,秋山掩映、晨晖夕照间,甚是美妙。有清代宿儒鲍台诗为证:“木叶乘秋下,烟波向晚赊。那堪江浦上,又复送归楂。棹拨浮云动,帆随落照斜。扁舟何处泊?延伫咏蒹葭。”(《一粟轩诗文集·詹家埠别郑赤文先生》)鲍台,字石芝,平阳萧江镇人。

  清江浦到詹家埠这段江面,江水清洁如镜,古时称“镜江”,不仅传之老人之口,也有鲍台另一诗可以为证:“鹭鸶湾畔浪如银,鸭嘴轻舟往返频。岸上踏歌劳送我,恨无新句赠汪伦。”(《一粟轩诗文集·詹家埠留别林宗森》)鹭鸶湾,是小地名,位于清江浦和詹家埠之间。诗中“浪如银”,说明当时江水足够清幽澄澈。

  十月初七晨,张氏父子和郭钟岳如愿踏上前往南雁之路。他们乘竹轿游玩,沿路山林蔚秀、溪水澄碧,涧流绕山脚,水色红黄澄蓝,若杂丹砂。仰头间,他们见到了“二仙对弈”。郭钟岳更是贾勇登上“二仙对弈”下的“天聪洞”一探究竟。然后,他们顺着“东南屏嶂”这条路,过“云关”穿“石楼”,抵达“仙姑洞”并瞻仰了朱仙姑神像。当日未时,张盛藻憩于仙姑洞第二楼。由于体力关系,时年63岁的张盛藻没有参加张克萃和郭钟岳下午及第二天的行程。

  游南雁过程中,张盛藻还特地为仙姑洞横厢楼题写“阄韵楼”匾额。民国二十三年(1934)冬,刘绍宽与周喟、池宗墨同游南雁东西洞,归途曾作诗记游。刘诗曰:“重阁阴森石洞幽,廿年弹指再来游。西廊栋宇更新后,仿佛当年阄韵楼。”刘绍宽还自注曰:“前清张太守盛藻游此,额其楼曰‘阄韵’。今匾已易矣。”

  今仙姑洞三楼,左为占梦楼,右为阄韵楼,均在仙姑洞主楼厢房。匾额原在仙姑洞二楼,现移三楼,为方介堪书写。后刘绍宽、周喟又重建了一次。

  张盛藻题额“阄韵”绝非心血来潮。南雁荡山三教会萃、人文鼎盛、风光旖旎,他肯定希望来游南雁者大张雅事,接续风雅。

  

  张盛藻其人

  张盛藻(1819-1896)字君素,号春陔,湖北枝江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官任主事、监察御史、给事中,也曾在曾国藩创办的金陵书局供职,光绪二年(1876)至七年(1881),任温州知府。

  张盛藻一生好游历,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所过皆为诗文,特别是在北雁、中雁、南雁,其墨宝被视为人文景观。

  他所结交的官宦人士、文人墨客甚多,除孙衣言、孙锵鸣兄弟、孙诒让、孙诒绩外,还与曾国藩、潘季玉、毛鸿宾、范鹤生、黄翔云、勒方錡、李星沅、张裕钊等人有密切交往、诗文交集。

  张盛藻一生中最大的政治亮点无疑是在他任监察御史时,为同文馆职事之争所上的一道奏折——《奏天文算学无庸招集正途折》。

  洋务运动中,一批洋务大臣主张在同文馆设立天文算学馆,拟取进士、举人等正途科甲人士学习西方科技,招聘西洋人为教习。张盛藻本着中国传统的“道器”观念,认为西方的科技是形而下的机巧之事(器),遴选灵巧、聪明之工匠、武弁足以为之,科甲出身的士人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而达用,规模宏远,用于学习制造轮船、枪炮之事,是浪费人才且有后患。

  奏折上呈,结果引起清廷最高层恭亲王与大学士倭仁的激烈争辨,也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论战。当时,恭亲王占了上风。笔者认为,人文与科学应平衡发展,政治与科技可以均衡同道。试想,如果清廷当时两不偏颇,或许中国早已有了类似西方国家的“文学院”与“科学院”。

网络编辑:张超霞

南雁“阄韵楼”与张盛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