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打开墨城窑尘封的记忆

2020年07月14日 15:00:22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本网记者 荏苒 编辑 王秀华

  鳌江镇墨城社区曾有一座瓷窑,名为“平阳县墨城瓷器厂”。在那里,曾有一群制瓷人。他们用灵巧的双手揉泥、拉坯、施釉、烧窑……将墨城山上的高岭土制成碗、盘、壶、罐等器物。这些器物或缀以青花,或包裹黄釉、青釉,淡雅、古朴,让人不经意间回想起过去那质朴的年代。而这一切,也引来了张海帆、陈玉茹、程朝华等摄影爱好者的关注。他们用近半年时间,深入实地,探寻、挖掘墨城窑故事,并以文字、影像形式记录下来。

  

墨城窑瓷片 陈玉茹 摄

  

  “墨城窑”探寻

  陈玉茹告诉记者:“我们关注墨城窑源于一次偶遇。当我们看到鸣山陶局淘到的墨城窑老器皿时,都惊叹于民间手工艺人的精湛手艺。那略显粗糙的外形、有时代特征的文字,瞬间勾起了我们对‘嘎鹅碗’的记忆。”他们一致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挖掘、记录“墨城窑”的故事。

  自2020年1月起,他们多次前往墨城窑遗址找寻遗留物件,并找到当地知情人了解墨城窑故事。可惜,除了瓷窑附近散落的瓷片及当地个别老人还留着少许器皿,他们找不到更多物件可供参考、留存。

  在这些接受采访的老人当中,年龄最高的已经92岁,最低的也有60多岁。从这些老人口中,他们了解到不少情况。近半年时间,他们都忙于拍摄瓷器、瓷片等,忙于拼凑墨城窑的故事。他们希望用影像重拾记忆,通过墨城窑、窑工、瓷器上的符号追溯历史,唤起人们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关注。

  

  “墨城窑”过往

  墨城依山傍水,拥有优质的高岭土、适宜的水源、便捷的交通,具备开办窑厂的良好条件。据《平阳县志》记载:“民国元年(1912),墨城瓷窑建成,烧制釉瓷盘碗,年产值约4000元。”今年62岁的陈孟湖曾担任墨城窑厂厂长。据他描述,墨城窑傍山而建,属阶级窑,最高达13级,因样子像蜈蚣,又称“蜈蚣窑”。墨城窑共5条,窑址分别在山门、东山和岩下。当年的墨城窑占地50亩以上。

  在那个依靠手工生产的年代里,墨城窑的瓷器卖到了全国各地。据陈标和描述,墨城窑厂曾是浙南主要民用陶瓷生产基地,生产的碗、盘经水运远销到上海、江苏南通、连云港、山东临沂等地。上世纪70年代,手工陶瓷制作逐渐被半机械、机械化生产替代。历经百年的墨城窑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最终倒闭。

  在墨城窑遗址,曾经的瓷窑模样已经看不到,只有附近零落的瓷片可证岁月。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墨城之窑创自民国初年,岁产值约四千圆。货之种类,曰碗,曰盘……”如今,虽然瓷器、瓷片所剩不多,但上面偶尔可见的窑变痕迹和红色印记,仍诉说着窑火的炽热和制瓷人的乡土情怀。“驱逐日寇”“保卫祖国”……身为普通制瓷人,他们将浓浓的乡情融入了瓷坯。除了量产碗盘以供销售外,他们还制作茶壶、盐钵、箸笼、汤罐、酱油壶等,用于赠送亲友。那些经1300摄氏度高温窑火烧制而成的器物牢固耐用,至今,个别老人家里还有留存。

  

  “溯源墨城窑”摄影展预告

  由县文广旅体局、县文联主办,县摄影工作者协会、县民俗风情摄影协会、县文化馆承办的“溯源墨城窑”专题摄影展将于县视觉艺术展览厅举行。据悉,此次影展将以“影像+实物+声音”的形式,向公众展示从晚清到上世纪80年代墨城窑厂生产的代表性瓷器实物、照片,以及窑厂工人的影像资料。展出时间为7月15日至7月19日。

网络编辑:张超霞

打开墨城窑尘封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