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议事厅 -> 列表

【调查】古老与现代碰撞,药香依旧

2019年10月24日 10:01:23 来源:腾讯体育

  本网记者 余梦娜 文/摄 编辑 宋淑莹

  今天是世界传统医药日,我国的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大家对于中医都有所了解,但提到医生助手时,会先想到护士,往往容易遗漏调剂师。那么,你对调剂师的第一联想是什么?是浓烈的草药香、古朴的杆秤,还是一排排陈旧的药材柜?上周五,记者来到县中医院中药房,与这里的调剂师们来了一个“亲密接触”,发现这个职业有了重大的变化,但不变的还是那浓郁的药香。

  “老”药房有了“新”机器

  

  

  8时不到,一楼的中药房已经热闹起来。16位调剂师准备就绪,迎接新一天的配药工作。

  

  

  在记者的印象中,中药房还是由传统的一格一格药斗子组成的封闭式高柜,可到了现场,映入眼帘的是敞开式的“格子铺”,一袋袋独立包装的中药整齐有序地被安放在各自的标签下。调剂师一手拿着处方,一手娴熟地抓着药,并仔细核对好进行装袋。这些袋子大部分被送到煎药室,完成代煎手续,也有一小部分直接送往病人手中,由其自行煎熬。

  “以前,中药全部混合在一起,病人没法核对数量,而且手工抓药就算过称,也难免会有误差。现在,都是由机器按照设置的分量进行分装,提高准确度的同时,病人想要核对药品也十分方便。”县中医院中药房主任王建军介绍。

  而在二楼的煎药室里,正弥漫着浓郁的中药味。3名煎药人员戴着口罩,紧张有序地忙碌在一台台煎药机旁。拆分中药、清洗机器,把先煎的中药材放入机器,煎熬约25~30分钟后再放入其他药材,最后放入后下的药材,再熬制5分钟出药,进行分装,一道道工序便是他们每天的工作日常。

  除了中药气味外,记者还被5台先进的煎药机所吸引。“上世纪90年代,采用煤球+砂锅煎药模式;到了2000年左右,演变为电磁炉煎药模式;再后来是高压煎药机模式,虽然效率提升了,但弊端是不能先煎后下;到了2010年左右,引用了现在的全自动智能煎药机,实现了先煎后下。”王主任介绍,如今完成一个处方,现代化的机器煎药会比原先的人工煎药节省三分之一的时间。

  10时30分,记者跟随王主任来到颗粒调配室。“滴”,请加药。“滴”,核对成功。这里的6名调剂师正根据医生们上传电脑的处方仔细地核对、加药、配药、分装。现在使用的颗粒调配机最早于2010年引进,如今已经更新四次,现已使用和力时6孔调配机,提高了配药的速度。王主任告诉记者,颗粒配药机器减少了中药粉末的产生,准确度高,也方便病人核对。在这里,平均每天须处理200多张颗粒处方。

  习惯了满身中药味

  工作日期间,周一、周二最为忙碌,7时许就有病人拿着处方来配药。这两天,他们每天须处理600来张中药饮片处方。而不管每天有多少处方,都须全部完成方可下班。由此,对于他们来说,加班加点已是常事。

  与此同时,记者仅进入煎药房短短半小时,满身已是中药味,离开煎药房许久,身上、衣服上那股味道也未散去,更何况他们整天在煎药房里,不能同日而语。当记者问及那么大的药味,是否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困扰时,他们淡定地告诉记者:“习惯了。有时候走在外面,也会有人问起,怎么那么大的中药味。刚开始家人会发几句‘牢骚’,渐渐地,也都习惯,甚至有点喜欢上这味道。”

  中药房里的日子,一如既往地过着。不过,平静的工作也有泛起“涟漪”的时候。王主任说,虽然他们的工作得到了绝大部分病人及其家属的认可,但难免发生“麻烦”事。比如,同名同姓的病人在窗口拿错药偶有发生。尽管窗口有安排了药房人员进行拿药、用药指导,但有时病人可能为了赶时间,匆忙中没有仔细核对,甚至没听清楚窗口人员讲解,拿上药便走了。事后,大部分病人会理解,但也有病人因此不肯罢休,给医院工作带来困扰。

  一名从业6年的颗粒调剂师告诉记者,她最希望看到病人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以及得到他们的认可。

  尽管中药调剂师们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身上永远留有中药味。但他们用敬业的精神和专业的技能,给病人们带来健康,赢得了多数人的信任。

网络编辑:雷鹏

【调查】古老与现代碰撞,药香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