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凤巢传奇

2019年10月22日 12:36:30 来源:腾讯体育

  潘孝平

  凤巢是一个在平邑乡野流播千年的地名。凤巢,乍一听,有质感,是一个值得想象的地名。她东临鹤溪、带溪十里平畴,东北与蔡垟交界,西北与瑞安市平阳坑毗邻,西南与腾蛟镇接壤。凤巢,因莽莽群山逶迤其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山乡(现为平阳县腾蛟镇凤巢社区)。四十里凤巢,鲤鱼山、双狮山、柴头山、钟屿山、茶园墩山、高天顶山耸立,重峦叠影,如梦似幻,是一片弥漫着传奇情调的山乡。

  最早走进这一方林泉之地的,当数杨家人了。凤巢之名,从杨家人开始叫响了。这与1083年之前的一则童谣有关。

  后晋天福元年(936),时中原板荡,石敬瑭起事,与后唐鏖战于晋阳,吴越地海晏河清。据《浙闽杨氏简志》、凤巢《杨氏宗谱》载,是年,“伯玉偕均玉、仲玉会聚瓯郭,时闻童谣:‘横阳西鄙,离城七十里,渊澄如蓝,山环如椅,有凤来巢,无人相止’。三公潜行寻觅,至带溪北山山口。但见有双凤飞入杨山下林峦,此林峦环抱多情,适合童谣,遂家焉。因名其地凤巢,沿用至今。”

  自从杨家人在杨山下安家落户之后,这一片幽寂的原野开始有了人间烟尘。晨曦里,袅袅炊烟给这一隅荒原带来了生气。夕阳下,耕牛的仰天长哞,划破了长山远水的宁静。春秋代序中,杨山下、硐桥头、仁加垟等陆续成了杨家族人聚居的村落。有山有水有沃土,自然宜家矣。元明清时期,就不断有姓氏人家迁居凤巢地,谢家人、朱家人、王家人来到了硐桥头,陈家人来到了山边、凤口,姚家人来到了伍岱,姜家人来到了溪头,黄家人、彭家人、奚家人来到了秀垟。历经世族繁衍,迨至清末民初,凤巢一地村落广布,无论山岙还是平垟,山道阡陌,人影憧憧,山乡蔚然成型了。

  凤巢乡三面环山,人口盈万,不算多,但较为集中。硐桥头、溪头村位于乡境之东,地处宽谷地带,是全乡经贸中心。一条清凌凌的凤溪慢条斯理地穿村而过,给沿岸村庄平添了几多平和从容的韵味。这里的乡民多临水而居,民房鳞次栉比汇集,连缀成街肆。房屋依地形山势而建,清一色东西朝向,要么是坐东朝西,要么是坐西朝东,且大体为房前面水,屋后枕山,或者门对青山,后廊傍水,格局基本相类,这在北港十里八乡是相当罕见的。也有独门独户人家,零星散布于山岙水滨,这是古老村落的原本模样。那褐色的板壁、蒙尘的雕窗、长着蒿草的黛瓦、爬满藤蔓的石墙,真切地流露着山村的烟雨岁月。譬如,山边村陈树八老宅、溪头村姜民纣老宅、硐桥头村王振顺、徐振银、朱允生老宅、联合村杨仕永老宅、仁加垟村杨键田老宅等等,都是清代的木构古建筑。这些屋宇飞檐翘角,在云天下显得格外古朴凝重。这是山乡的细节,也是村落民房几经蝶变之后,留给凤巢的最后一道历史表情。

  古道硐桥名刹

  大岭古道位于凤巢硐桥头至瑞安平阳坑交界的双狮山上,故习称“平瑞古道”。古道呈南北走向,始建于唐季。自古以来,大岭古道就是平阳西北山区的重要干道,特别是明代沿海倭乱以来,更成为平阳南北港及泰顺、福鼎等地北上瑞安、温州的三县通衢。古道在凤巢乡境的路段长约9里,面宽米许,路面都由不规则的块石铺砌而成,顺着山势萦回向上延伸。沿途有关隘、硐桥、古井、栖凤亭、秀峰亭、娘娘宫、古山寨等明清古建筑遗存,令人赏心悦目。现存的2里多山道,路面块石泛着流光的底色,石罅间野草葳蕤,斑驳陆离,古风扑面而来。尽管古道当年的功用已日益式微,但作为先民的一笔文化遗产,依然是深藏在连绵群山里的一串人文珍珠。

  硐桥是凤巢的一个地理坐标,也是古道史话的一个序曲。如果说古道是凤巢外环的话,那么硐桥就是这一条物流线上的桥头堡。据当地石桥刻字记载:宋朝时,溪涧上有石结构硐桥。因民房多汇集于山谷硐桥上首,便衍生了硐桥头村之名。硐桥是单孔青石拱桥,南北走向凌驾在隔河溪之上,它把村庄连成一体,给弯弯山道营造了一个交通枢纽。硐桥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拱券大不过丈,跨度小,但高隆,桥面宽大,俨然城门洞。硐桥通体不事雕饰,明白如话,从骨子里透出来一份默契,抑或倔强。桥面那布列有序的鹅卵石,黝黑锃亮,每一枚石子上都浸润了农耕年代山民洒下的一滴滴汗水,这是老桥有温度的记忆。每一场的风起雨后,桥下水白流急,桥上竹树苍苍,屋舍笼着雾纱。当此际,倘伫立桥头,一个人,一座桥,你会被定格成一幅清丽的水彩画,我想。

  灵岩寺,坐落于灵岩村柴头山山腰,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是平阳县著名的古刹,村因寺名。据民国《平阳县志》载:“灵岩寺,旧名院,在(四十二都)灵岩,旧志(乾隆)在鹤溪,唐咸通间建。楞严寺,在鹤溪岭根,宋时建。”又弘治《温州府志》载:“灵严院,在鹤溪,咸通二年建。”因灵岩寺与楞严寺谐音,且相邻不足十里,旧志张冠李戴,引发了这一起乌龙事件。这意外的神来一笔,反而给灵岩寺添加了传奇元素。灵岩寺坐北朝南,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两厢房组成。大雄宝殿有一副石刻楹联:“灵名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岩台胜迹十地福地洞天。”天王殿为单层木构建筑,七开间,重建于清中叶。东西厢房为清末建筑,系两层三开间木构,目之所及显得相当敝陋,在杂树掩映之下古意森然。相传,宋驸马都尉杨正臣曾予修建。该寺鼎盛时期有僧侣99人,当年香烟缭绕,晨钟暮鼓流响凤巢山谷。寺院曾出土两块石刻坐佛造像,面相圆润,神态庄肃,现存平阳县文物馆。

  人瑞坊大王寨南宋墓

  人瑞坊坐落于硐桥头村,是一座形制典雅的牌坊。民国《平阳县志·古迹》载:“人瑞坊……为徐圣仁携妻王氏立坊,额曰:‘期颐偕老',在四十二都硐桥头。”当地《徐氏宗谱》载,徐圣仁,字希天,号静山,油坑村人,贡生。其以乐善好施载誉乡里,与温州名流徐定超进士交谊颇深。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徐圣仁辞世,享年一百有三,时其妻已入土两年,享年八旬晋六。御史徐定超为之奏请朝廷立坊旌表。人瑞坊为青石构造,高约一丈五尺,宽近丈,雕饰精美。其坊顶横梁上方立“圣旨”字牌,坊额横书“期颐偕老”。二柱系单间楼式,正面镌刻“六朝钟上寿,百岁庆齐眉”楹联,内侧题刻为其奏请之官吏名爵,外侧飞龙盘绕。柱之前后均置石抱鼓,柱头上方各立一尊石雕坐狮,威仪大观。

  大王寨位于秀垟村双狮山的高岗之巅,据传立寨于宋。寨王为潘宏勇,闽南泉州人(或传瑞安人)。据《腾蛟镇志》载,潘氏敏而好学,孔武有力,后以武举登第,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授漳州太守。其以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后因得罪权奸被参,弃官出逃,踞双狮山天险,招兵买马,立寨为王。潘大王对抗官府,劫富济贫,声名日隆。时有勇毅者陈龙、林虎、张彪、李豹四人,慕名投奔大王麾下,成为山寨四大猛将。山寨游击土豪劣绅,威震四方,朝廷为之惊愕。后唐朝廷于是派兵进剿,官兵经几番围剿,均久攻难破,尸横遍野。后来官军放火烧山,山寨陷入一片火海。潘大王率部突围,混战中,猛将阵亡,啰兵四散。潘大王单骑脱逃,官兵一路穷追。情急之下,大王纵身跃入梅东坑龙潭。官军料定寨主殒命,遂鸣金收兵。所幸大王遇仙人搭救,大难不死。此后,潘大王便隐居双狮山顶,采炼丹药,为民治病。后来,乡民为感恩潘大王功德,于古寨遗址处建寨王庙,奉为神灵。今寨墙残垣依稀可辨,被列为平阳县文物保护点。

  南宋墓坐落于硐桥头村杨桥头山麓,据杨氏族人介绍是南宋驸马都尉杨正臣父母之墓。该墓坐西朝东,轮廓清晰,呈扶椅式,由青石砌筑而成。墓山规模宏大,设上下三坛,上一坛为神龛牌楼,下二坛为拜坛,逐坛依山势而建。神龛牌楼系青石仿木结构,三开间,明间显高,次间递减。牌楼进深二柱,柱呈方形,上置坐斗,下有石础。牌楼底座置须弥坛,束腰处刻制精美浮雕,中间有双狮戏球,两侧为骏马奔腾,图案技法精湛老道,颇有动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尽管此墓在“文革”时曾遭到严重破坏,牌楼屋顶被毁,个别青石构件受损,但整体造型尚好。该墓茔牌楼在浙南地区较为罕见,现已修葺,被列为平阳县文物保护点。

  驸马都尉晓柔法师百岁棋王

  凤巢地,钟灵毓秀,代有才人出。杨家人是最先从这一方乡间冒出来的名门望族。南宋一朝,“凤巢一家十进士”,蜚声瓯南。据民国《平阳县志》载,文科进士有杨迪(知永丰县)、杨授(黄岩主簿)、杨奇卿(平海推官)、杨正臣(累官驸马都尉)、杨炎起(累官龙图阁学士)、杨涛(仕途不详),武科进士有杨镛(知道州)、杨梦飞(知藤州)、杨文奎(仕途不详)、杨林(湖北制置司干办公事)。宋元以来,从凤巢走出去的人物不胜枚举,名垂史册的,例如,南宋杨正臣、清代杨晓柔、现代谢侠逊,还有当代世界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陈钦明博士……

  杨正臣(1159-1230),宋绍熙元年(1190)登第。绍熙四年(1193)授昌国县主薄,敕命随宗正少卿郑汝谐出使金国为书状官,不辱使命。御史陈傅良上疏为之进秩。其才略过人,为官刚正不阿。庆元二年(1196),就任昌国县主薄数月就慷慨捐俸,鸠工庀材修缮破败的主薄厅,驰誉朝野。时丞相楼钥游览昌国县名胜未果,惟闻其事,欣然作《主薄厅壁记》:“邑人相与分材效力,不劝而集。厅成,父老争持酒币以犒工役,叹曰:‘民不告劳,而轮奂若此,何其神速也。’邑人诵正臣政不容口,楼钥称其才谓发轫之初,临事不苟如此,远业殆未可尽量也。”嘉泰元年(1201),调任江西饶州司户参军,后右丞相赵汝愚荐为驸马都尉。《中国历代秘闻轶事·宋》记述,杨正臣因“庆元党案”受诛连,后遭诬陷,遇害于故里凤巢。时公主披麻哭谏,哀求彻查此案。秋月昭雪,赐金首,谥忠武,厚葬于平阳鹤溪麒麟山麓。现该墓被列为平阳县文保单位。

  晓柔法师(1827-1886),是中国清代佛学的一代宗师。民国《平阳县志》载:“晓柔,字广和,号万莲,《法华演义》署名宰清乡凤巢人。《万莲诗钞》自注杨氏子。”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晓柔入玉苍山法云寺剃染为僧,后出门游方。翌年,在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咸丰四年(1854)冬,参某寺永智禅师破本分,越二年,参国清莲禅师破重关。同治四年(1865)冬在宁波阿育王寺修舍利殿毕,忽然彻悟“佛法遍一切处,了不可得,只在寻常日用而已。”晓柔能诗擅画,佛典尤造诣深邃,著作有《法华演义》《净土证心集》《万莲诗钞》《万莲赋钞》。民国《普陀洛迦新志》记载自宋至清“十方寄寓”高僧传略二十二人,晓柔赫然在目。中国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雅重”法师,曾为之作《赠万莲法师宝兴寺题像》七律。

  谢侠逊(1888-1987),是现代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我国推广腾讯体育象棋的先行者,凤巢硐桥头谢厝人。他天资聪颖,自幼酷爱象棋,10岁时,研习象棋古谱《韬略元机》,棋艺称雄乡里。13岁时,曾逼和温州棋魁陈笙,名扬瓯地,有“棋中神童”之誉。1918年,在沪上举办的第一次象棋大赛中荣获冠军。1928年,其以棋艺高超,推广象棋运动厥功至伟,被全国象棋界推拥为“棋坛总司令”,誉称“棋王”。1929年至1931年,在三次腾讯体育象棋大赛中,斩关夺隘,蝉联冠军,名扬四海。抗战期间,他请缨救亡,出任国家特使巡回南洋诸国,以“义赛”形式宣传抗战,劝募捐款5000万元支援抗日,为我国民族解放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誉为“爱国象棋家”。谢侠逊一生致力于象棋事业,博弈与立说并重,功绩懋著,无愧于“百岁棋王”之誉。

  凤巢,这一个富有童话般色彩的名字,吸引着我踏上这一片神秘的乡土。今天,我漫步古道上,闲坐硐桥头,眼前的蒙蒙青峰与熙熙溪流,让人沉醉。斜阳里,我披着一身金光走出垭口,品味着身后的三围远山在静静目送我的远去,这种感觉真好。小车在茫茫鹤溪垟里一路穿行,宛如犁开了连片的稻浪金风。原上丰收在望,天边雁阵字成行,我心安好。穿过时空隧道,我回到缅邈的过去,一缕澄澈的清音由远而近飘来:横阳西鄙,离城七十里,渊澄如蓝,山环如椅,有凤来巢……

网络编辑:谢天涯

凤巢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