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革命老区行】山门依托红色资源加速振兴蝶变
来源:腾讯体育发布时间:2019-07-10 09:21:00

  本网记者 徐远虑/文 兰娇娇/摄 编辑 陈聪

  有一段历史,在80多年的岁月流逝中,日久铭心;有一种精神,在80多年的日月交替间,日久弥新。山门镇曾是早期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浙江省委的活动中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军民鱼水情在这里蔓延,爱国救亡心在这里扎根,80多年来,山门人从红色记忆中摸索发展之道,通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凸显革命老区优势,谱写“红都山门”发展新篇章。

  

  

  近日,“红动浙南”平阳革命老区行采访团队来到了山门镇。这里,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记者一行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红色气息,切身体会了革命老区人民生活的越来越富足、老区面貌越来越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据了解,近年来,山门镇聚力聚焦红色主题,以红色遗址为载体,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多措并举推进以红色旅游为主引擎的发展模式,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更上新台阶。

  

  赓续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1937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各部在平阳山门、凤林一带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1938年元月初,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新编的教导队以及瑞平县委机关等进驻大屯村,达3个月之久,编整部队、宣传抗日、扩大红军、培训军政干部,逐渐使大屯村成为闽浙边革命的中心和可靠的红色根据地;1938年3月上旬,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到大屯村召开闽浙边临时省委会议传达党中央的指示,并由粟裕率领挺进师主力部队400多人,北上皖南前线抗日。此外,山门还是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皖赣四省边区主任公署国共合作谈判地,凤岭山畴溪小学是当年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创办地。

  

  

  “山门这片土地,哺育了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党和祖国作出巨大贡献。”山门镇组织委员王天雁介绍,一直以来,该镇都十分重视革命精神的赓续和发扬,老区人民也继承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为加快老区振兴不懈努力。

  “红旗红旗,革命的旗,烈士的鲜血染红了你,高举红旗前赴后继,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经过“浙南烽火”牌坊,记者一行刚到大屯村村口,就听到一首红歌从村中传来。作为当年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浙南驻扎最久的地方之一,红色记忆是大屯村最宝贵的资源。为了将这些红色遗迹保护好、利用好,转化成发展新动能,该村谋划了修缮古宅老屋、修建红军古道、打造红军文化公园等一系列红色项目,不断丰富大屯村的“红色文化”。

  “那时候,这里家家户户住着红军,由于物资匮乏,他们还把自己的干粮给我们吃……”在村口的大树下,95岁的老党员郑志球,聊起当年的红色故事时,如数家珍,而身旁的一口“红军井”更是勾起了老人家的记忆。他指着井告诉记者:“这口井原本没有名字,在红军进驻大屯时,500多名红军战士与村民共饮一井水,同吃一锅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感。”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后来,村民将这口井命名为“红军井”。如今,井水依然清澈,村民依旧喝着井中水,在茶余饭后围坐树下,年长的村民讲述着一件件饱含“军民鱼水情”的红色故事。

  

  立足革命遗迹,开展红色教育

  革命精神是激励后辈奋勇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为积极推进“红色领航工程”,山门镇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立足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大屯会议旧址等革命遗迹,打造红色圣地,深入谋划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的专题党性教育,促进“红色+教育”融合发展。

  

  

  “这里是粟裕将军率挺进师开赴皖南北上抗日的出发地,建有浙南革命根据地廉政教育馆、挺进师陈列馆、干部教育学校、挺进师纪念碑……”在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内,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往上走,沿着革命先辈当年的足迹,导游的详细讲解似一首赞歌,歌唱着英雄的丰功伟绩。该园自建成以来,每年都有县内外的大量旅行团前来追寻革命先烈足迹。也正因园区主题突出,教育内涵丰富,成为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荣获省级社科示范基地称号、温州亚平假日酒店荣获省级红色文化主题酒店、学生综合实践山门基地获省国防教育基地称号……近年来,山门镇不断强化红色文化遗产的继承性和适用性研究,注重红色资源的艺术创作和基础配套设施的提升,不断优化升级现有课程体系,加快现场教学点设置、红色体验活动场地、后勤服务体系等建设,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员的进修与培训,为红色教育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员保障。与此同时,该镇还不断加大红色品牌的宣传推广,积极承接县外教育培训需求,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

  一路走来,记者一行看到,主干道边房屋的外立面上,喷上了红色墙绘,营造出浓郁的红色主题氛围,这是该镇为进一步丰富“红色教育”内容、提升基地硬件环境、布置重要节点红色元素的举措之一。“硬件基础完善了,红色教育就能更好地开展。开展红色教育不只是参观红色遗迹,还要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感受红军精神的源远流长。”王天雁介绍,该镇结合珍贵的历史文物、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影像,用朴实的言语、真切的情感,为前来培训的学员讲述着一个个“红色故事”,开发优化“争当红小兵”“重走红军里”“军营一日游”“军事夏令营”等活动,增强了游客参与的互动性,切实增强了红色教育感染人、震撼人、感动人的效果。

  

  打造红色旅游链,加快乡村振兴

  山门镇地处雁荡山脉和括苍山脉交接处,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上垟硫铁矿遗址便是乡村旅游特色景点之一。漫步在桥西村苏坑溪景区,潺潺溪流中掺杂着从硫铁矿遗址中渗透而出的矿物质,汇集成一个泳池,成为了村民们游泳嬉戏的好去处。“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到山门游玩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如何发展旅游经济是每个山门干部都在思考的事情。”在桥西村副主任白福涛眼里,“红色+文化旅游”便是加速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自去年4月“省农业试点项目”落户桥西村以来,该村先后投入500余万元,修建停车场、新建民宿等配套设施,努力将桥西打造成集游客服务、特色景观游览、滨水娱乐体验等多功能产业村。“苏坑溪民宿项目今年就可以完工,我们还利用硫铁矿洞用于窖藏酒,发展酒产业。下一步,我们还将完善农家乐,让游客玩好吃好住好,真正把游客留下来。”白福涛指着泳池边在建的民宿项目,充满了期待。山门镇宣传委员詹永强还告诉记者,为加快项目建设,桥西村村支书还自掏腰包,先后垫付资金超过200万元。

  近年来,红色革命胜迹游、森林古道探访游、乡村田园观光度假体验游、农家乐休闲旅游等“披红戴绿”的“红色旅游链”,让山门走出了一条量身定制的发展道路。“我们把全镇作为一个大景区,把村落作为一个大景点来建设,坚持精品打造、亮点打造,持续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群众文化休闲设施,并增加景区间串联度,通过环境的整治、文明素质的提升、乡村资源的挖掘利用,实现‘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化。”山门镇副镇长曾文炜告诉记者,为将红色文化塑造成红色旅游的灵魂,该镇还精心培育红色文化品牌,培植时代精神支柱,开展深耕清明祭英烈、重走红色军等系列活动,着力构建“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红色旅游格局,打造具有红都特色的山门红色旅游品牌,走好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此外,该镇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平阳县益众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500多亩茶园里套种了3万多株红豆杉,红豆杉散发的负氧离子能够促进茶叶更好地生长,不仅提升了茶叶品质、促进销售,还能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助力老区加快发展。

  如今,山门“红色+”模式正迸发活力,发展道路也愈行愈明,该镇致力推进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城乡发展、民生福祉、行政效能等各项工作,朝着“经济综合实力更加强劲、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人居生态环境更加美丽、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足、治理能力提升更加显著”的发展新局面前进,全力续写山门发展新篇章。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时,我们还来到旺源村新建的安置房。在山门镇委、镇政府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村民们从山上移民下来,住上了新房子,小区还配套设置了村级电影院、图书馆、健身房,村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由此也可以看出,作为革命老区,山门镇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党建引领,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己任,努力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老区人民也传承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用自己淳朴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