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热心宏教育 不负桑与梓 ——姜幹民与他的《哀挽录》

2018年11月12日 10:55:12 来源:腾讯体育

  陈 骋

  姜幹民,民国初年平阳学界翘楚,曾任县立模范小学校长,办学颇有成效,却因偶染微恙,一病不起,英年早逝。谢侠逊、曹亦藩为他召开追悼会,其内兄祝文衡为他刊行《姜君幹民哀挽录》以纪念之。

  一

  好多年前,笔者在温州市图书馆古籍部的桌上看到过一本平阳人的哀挽录,逝者姓伍,很年轻,毕业于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在温州城区)。哀挽录中写挽诗挽联的名人很多,几乎温州学界名人、地方绅士都有,全国的好像也有。我后来几次到市图,几番打听,想再找到那本小册子,就是找不到。

  大概在去年的下半年某天,伍兆澄先生到我们办公室来,笔者就向他咨询那本书那个人,伍氏在县城是一个大户人家。伍先生说好像没有这样的人,不过前段时间有人带了一本类似的不厚的书到他办公室,想了解他父亲的事迹,他父亲是牺牲在南京的抗日战士。过几天伍先生就带来了这本哀挽录——《姜君幹民哀挽录》的复印本,我粗粗翻看了一下,里面作者很多,不少都在《刘绍宽日记》中出现过,只不过有的用了原名、别名、字号等,较少见,让人一时看不出来是谁,如谢侠逊写作“谢宣”,王理孚写作“王锐”,而号“狮山穷侠”的,就不知是谁,可能是江南金乡人。

  根据《哀挽录》上留下的联系姓名和电话号码,笔者很快联系到姜承荣先生。今年1月11日,姜先生如约从鳌江镇(他原来住县城五显殿街,现已拆建成步行街)来到我们办公室,且带来了由他胞弟姜一宁先生收藏的《哀挽录》原书,有些发黄,系民国时期的石印本,古色古香。历经百年沧桑,这本《哀挽录》能保存到现在,能难可贵,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姜先生说《哀挽录》中的作者大部分他都不知道,他已注释出几个作者名字,要我帮他把其余的也注出来。有些人名真的不知道,尤其是外地的作者。姜先生还说与我很面熟,可能是因为我以前上班,喜欢绕道走五显殿街,经过他家门口(门牌21号)。那时龙河(疑当作“龙湖”,“河”、“湖”平阳话同音)菜场还没搬走,上午生意好的时候,窄窄的老街很热闹,顾客摩肩接踵。我边走边看着两边店铺里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觉得很有生活气息,熙熙攘攘中的我可能与他打过几次照面。

  原来姜幹民就是姜承荣、一宁昆仲的祖父,他们父亲就是1937年牺牲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抗日英烈姜真吾上尉,现在南京遇难者纪念碑上刻有他的名字。他们父子的坟墓在腾讯体育镇城西蒙垟村,其中姜真吾的是衣冠冢。姜真吾,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谱名瑞筠,字佐(寓意与姜太公子牙帮助周武王夺取天下有关),号真吾,先后毕业于省立第十中学(即今温州中学)、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历任南京警备第一师政治部宣传科科员、国军第九军第三师工兵队指导员、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四团上尉军需。

  二

  据姜谱载,姜幹民父亲是姜继夏,谱名廷夏,官名渭贤,号熊卿(可能是字),清代时任平阳协右营桥墩汛把总。这些名、字、号都与他们的“老祖宗”姜太公子牙在渭水边钓鱼遇周文王的典故有关。

  姜幹民,生于清光绪六年庚辰十二月初四日(1881年1月3日),县城五显殿街人,原名绍治(谱名生治),号国平(可能是字),又名韬,字幹民。兄弟两人,弟业商,幹民立志读书,先从乡先生江黎臣(腾讯体育镇小创办者)、王珵如(即王建之父亲王鼎铭,己酉拔贡)学,就已崭露头角。后又从五显殿街祝宅中的祝文衡学,过目成诵,长辈都认为他是一个可造就的“伟器”。因此他与祝家有了姻亲的关系,文衡的胞妹嫁与他为妻。

  县城祝家是一个很显赫的家族。其始祖是宗浩公,康熙年间迁徙自海宁,第二世有东山公、昱公,前者失考无传。第四世有德溱,早逝,其妻项氏守节持家,两子静葊、平木弃儒习贾,因此富裕起来,购置良田达一千多亩,同时扶危济困,热心公益。乾嘉时,文衡曾祖父辈有学明、学正、学斌、学贤、学直兄弟五人,都以货殖(做生意)起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子孙繁昌,支分派析,文衡祖父辈就有很多读书人了,最有名是他的堂伯祖祝登云,咸丰甲辰举人,候选江苏同知,太平天国军队攻陷苏州时,其妾吴氏及一子二女都遇害,只身归里,奉檄办团。金钱会起义结束后,因军功以知府用,赏戴蓝翎,但他绝意仕途,主讲其家附近的龙湖书院,任山长十多年。登云从弟垚之,字襄卿,号黑甜居士、香草主人等,咸丰庚申岁贡生(相当于举人),博学名儒,著述宏富。垚,古同“尧”字,音同“尧”,但据其《香草楼诗集》前面署名,疑当作“壵”字,系“壮”的古字。文衡祖父名仙洲,其父体昇(号牧轩)是仙洲的第二个儿子。垚之没有儿子,在侄子辈中独钟爱牧轩。其祖母游氏根据“爱绍之例”,就让牧轩过继给垚之,这样垚之也是文衡的祖父。

  祝牧轩少聪颖,好读书,经史百家,无不披览,但赋性恬淡,不慕荣利,平时课子读书,善饮酒,喜莳花,擅长国乐(可能指京剧)、象棋,是一个风雅之士。民国十八年(1929)逝世,《刘绍宽日记》是年11月14日记道:“作挽祝牧轩联:‘往事几经年,难忘春宴开樽,座上共轰浮白饮;胜游尚如昨,曾忆花时命赋,箧中未献牡丹诗。’出句易解,对句则牧轩牡丹花开,余与小垞往候,属赋诗,余作成,竟未之寄也。牧轩为恪斋之尊翁。”可见牧轩生活情趣之一斑。牧轩育有三子两女,三子即文衡(号恪斋)、铨衡(号籍斋)、凯(即祝氏新谱中的祝囗衡,号振斋)。

  《刘绍宽日记》光绪廿四年七月廿日:“郡试总案前列:陈彝弼、黄华三、黄炳璜、郑镜清、杨慕侗、祝文衡、游鸣銮、王式一、章商霖、张吴彬。”文衡考入郡学后,光绪廿七年辛丑(1901)成为廪生,享受政府发给的廪膳补贴。后来与黄梅僧创办葛溪小学(即腾讯体育二小前身),首任校长,又肄业于浙江法政学校,历任县教育会副会长、劝学所劝学员、县参事会佐理等职。其胞弟祝铨衡、祝凯都毕业于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分别在省立第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任教,前者还在道尹林鹍翔创办的瓯海公学读过书。

  刘绍宽与祝文衡兄弟经常有来往,关系不错,其日记记到祝家人的很多,如民国四年(1915)四月十日:“至办公处作诗钟,项雨师、王志澂、鲍竹君、夏克庵、林椿亭、周幼康、王澄如、游越珊鸣銮、祝籍斋铨衡、谢侠逊及余十一人。”民国六年九月廿一日:“同阮伯陶慕咸至第一高等小学,商校长事。回至伯陶家,留酌,食龙湖细鳞,并邀祝恪斋来。细鳞为龙湖珍产,鱼才五寸,肉腴而腻,予谓恪斋云不可无诗。”

  姜幹民师其内兄祝文衡,都住在五显殿街,可以说姜幹民在祝家受到了很好的学问、艺术熏陶,他的成长离不开祝家的培养,离不开其岳父牧轩和内兄文衡的指导和启迪。

  三

  晚清时科举废,新学兴,全国各地纷纷创办学堂、学校。光绪三十四年(1908),姜幹民考入浙江第十师范学校(在温州城区),刻苦学习,从不懈怠。每次考试,他都名列前茅,各位教师都称赞欣赏他。可能也听过刘绍宽的经课,《刘绍宽日记》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初十日:“师范学堂开学,就聘讲授修身、经学两科。”课外,他还“游于艺”,专心研究金石、篆刻、音乐等。五易寒暑,民国二年(1913),他毕业回到平阳,被选为城自治议员,接着承办务本初等小学校,任校长,成效卓著。务本小学是黄梅僧在光绪二十八(1902)创办,校址在北门考棚,开始称务本学堂,是小学,同年成立的位于坡南的平阳县学堂是中学。

  民国三年(1914),务本小学迁至司前街(今称城隍路)关岳庙。4月,奉省令,与龙湖小学合并,成立县立模范初等小学校,姜幹民仍任校长。据民国《平阳县志》前面的县城地图,关岳庙、城隍庙大概都在今镇小、党校的地方。据《昆小校史》稿载,关岳庙大门进去是一块空地,第一幢有五间平房,左右塑红、白马和马头军。走过甬道,来到大殿,殿里上首神座中有木雕的关羽神像,金面长须,两边站着关平、周仓等。关岳庙后面有火药局的一排平房,拆建为四个教室。姜校长为了改善学校环境,用木板和白纸将关羽神像封闭在神座内,并捣毁庙内泥塑的神像,引起地方上一些老人的不满,“群起而攻之”。省视学员金华封先生来校巡视,认为他热心教育,学校管理严密,向巡按使请示给予嘉奖。

  民国四年(1915)春,平阳小学教员讲习所在坡南汇头成立,所长是宿儒项廷骐(字雨农,项经川祖父),聘请姜幹民到讲习所任课。为培养小学师资,他热心教授,不辞劳瘁。旧历二月中旬(3月底),他得了春瘟症,还坚持上课。病得很重,实在不能上课时,他才请假回家,让内弟铨衡代课。却为时已迟,医治无效,三月初十日(4月23日)与世长辞,英年早逝,赍志以殁。他有三子二女,长子姜真吾才十岁,从此一开始少不得外家祝文衡他们的扶持帮助。据说他一生病,就自认为是关帝来报复,因为他封了关帝的神像,捣毁了其他神的塑像,心理防线不够强大,因此难以康复。

  谢侠逊、曹亦藩等人为他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内兄祝文衡为他收集、刊行《哀挽录》,可谓哀荣备至。是年,谢侠逊二十九岁,已扬名浙南棋坛,可能就在为姜幹民举行追悼会后不久,离开平阳,经黄群介绍,到上海《时事新报》报馆任职。曹亦藩,名维翰,宋桥下桥曹宅人,民国六年(1917),与王理孚一起当选为省议会第三届议员。

  四

  《哀挽录》主要由《行述》《祭文》《诔词》《挽诗》《挽联》五部分组成。《行述》是介绍他的一生事迹,文后落款:“内弟祝铨衡谨述。”其实是其兄文衡代写。《祭文》两篇,一文衡撰,一落款:“县立模范初小学校全体学生。”其实也是文衡代写,其中曰:“夫子蕴诸内者,既经术之宏富;形诸外者,亦复温和浑朴。令人望之,如冬日之可爱,而心旷神移。若斯之气度,宜克享夫期颐,何一病之不起?误药于杀人之医。”说误于庸医。《诔词》共三篇,一是伍夔龙作,另两篇是模范小学全体教职员、鼎新小学学生陈荣等作。

  《挽诗》作者有三个人,其中谢侠逊集苏东坡诗句作四首七言绝句,还作了一首二十一韵的五古长诗,这应该是棋王保存下来的最早的诗作,《棋王谢侠逊诗文选》没有收,可供辑佚。谢诗曰:“黯黯瓯江月,汤汤横海水。嗟我姜白石,抱病何不起?”把他比作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又曰:“热心宏教育,不负桑与梓。成绩伟足观,声名播遐迩。”又曰:“槭槭三珠树,罗列在阶戺。行年俱尚幼,家事谁料理?”说他三个儿子都还小,谁来料理家事?

  《哀挽录》中大部分是挽联,除六个学校外,作者众多,佳作纷呈,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概括了姜幹民短暂而又精彩的一生。县小挽道:“门外听琴,一曲松风听逸韵;山阳闻笛,者番楚雨动深愁。”县小补习科上联道:“公是伯牙后身,每当邻校鸣琴,听一曲松风,自恨徒为门外汉。”县小与县立小学讲习所相邻,师生可以听见姜幹民拉琴的悠扬之声。

  项雨农挽道:“羡君年少多才,马帐相依,三月盘桓何竟去?愧我老来乏状,皋比坐拥,一堂狂简不知裁。”在讲习所,他们只同事了三个月。

  刘绍宽挽道:“罗池降祸,悠悠齐野谈,正直称神,广厦庇欢应默许;皋座横经,忽忽前日事,栖迟如我,山阳思旧倍伤怀。”上联说他封关帝像事。只要学生有宽敞的地方读书,杜诗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神是正直的,应该默许同意他那样做,不会加害他的。陈锡琛,即陈筱垞,宜山人,是当时平阳最大的绅士,他挽道:“或谓误于药,或谓谴于神,众说谬悠,须知死生皆有命;其所志未成,其所学未用,英才沦丧,令人俯仰不胜悲。”上联说的也是封关捣像事。

  谢侠逊挽道:“苏刘篆刻,鲍谢诗篇,桑梓仰遗风,正看晤对青灯,不尽左图右史乐;总角之交,握手至死,琴樽怀旧雨,祗惜凄凉白石,空留疏影暗香词。”上联“苏刘”分别指篆刻家苏璠、刘庆祥,“鲍谢”指诗人鲍台、谢青扬,说他擅篆刻吟诗。下联说与他是少年朋友,交情深厚。

  其他当年平阳学界名人、地方绅士还很多,包括老中青,几乎都撰写了挽联,著名者如王锐(理孚)、鲍潜(铭书)、夏绍俅(克庵)、马毓骐(少屏)、尤于岸(心兰)、陈毓琦(仲芸)、曹维翰(亦藩)、马毓骅(颐钧)、阮慕咸(伯陶)、王鼎铭(珵如)、姜会明(啸樵)、黄光(梅僧)、游鸣銮(越生)、俞凤章(蔚文)、陈箴(子琳)、吴球(醒玉)、魏吴光(岳西),等等。外地的作者有临海、永嘉、瑞安、乐清人,可能是他在省立第十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同学。

  《姜君幹民哀挽录》是一本值得后人细读的好书,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地方文献,有助于研究楹联艺术,传承文脉,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平阳历史文化。

网络编辑:雷鹏

热心宏教育 不负桑与梓  ——姜幹民与他的《哀挽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