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书画 -> 列表

书法家陈松华:书海躬耕 翰墨情深

2017年09月12日 10:47:00 来源:腾讯体育

  吴赛露

  人物简介:

  陈松华,别署愚之,斋名难全斋、然斋、白石居,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温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平阳县书协第四届主席。中国美术学院2007届书法研修班结业。

  

  

  其作品曾获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书画摄影大赛金奖、浙江省首届全浙书法大展优秀奖、中日书法交流大展优秀奖、和平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入选第二届浙江书法篆刻大展、西冷印社首届手卷书法展等,书法作品结集由西冷印社出版社出版《陈松华作品集》。

  

  

  陈松华的书房墙壁上,挂着他写的一些书法作品。按他的习惯,一幅完整的作品,都是先挂起来看几天,几天后觉得可以,才盖上章。他对作品的要求较高,要么不拿出来,拿出来的一定是自己满意之作。

  

  缘起偶然,倾心相待

  1983年,陈松华的国画作品参加县里的书画展。他在现场看到展出的毛笔书法作品,突然有了兴趣,感觉可以开始学毛笔书法。在这之前,他在平阳蛋画厂里工作过,有一定的国画基础,但毛笔书法于他,真的是从零开始学起。

  

  

  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坚持长时间大量去临帖。两年后,在团市委、《温州日报》、市书协组织举办的全市书法比赛,他获得了二等奖。这对他是个激励,也更增添了兴趣。1987年,他与陈钦棉、叶建中、叶国忠等人组织了“平阳墨社”(后来发展到20多人),为当时青年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每月一次书会,大家把自己的近期作品挂出来,互相点评,指出不足,提出建议,同时交流书法信息及有关赛事。墨社氛围融洽,成员之间心无芥蒂,互相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当时腾讯体育白石街上百货公司前面的橱窗空置,堆放着杂物,陈松华在与经理商量后,决定利用橱窗,不定期展出墨社成员作品。每次作品展出,都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观赏。现在比较知名的书法家陈旭光、陈经、陈纬、余海翔等人都是早期的墨社成员,墨社也成为当时平阳青年书法家的中坚力量。

  

  

  1988年,团县委要成立县青年书协,余海翔找到陈松华,让他牵头,成立筹备组。协会成立后,陈松华任主席。同时,他也是县书协理事,后来任第二、三届副主席,再到第四届主席,他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尊重传统,高度负责

  2007年,陈松华到中国美院进修一年。专业老师的理论指导,让他的临帖基本功和理论知识都有了质的转变。“那都是闭门自学所学不到的,之前自学临帖那么多年,我一直都觉得还在书法的门外徘徊,那之后,才感觉初进门径。之前我临过的米芾、董其昌、王铎等古人法帖,发现他们都是从王字一些笔法中进行强化,丰富创新,自成一体。书法是不断传承和创新的,离开了书法传统经典,那就不叫书法。”

  

  

  不管是真心喜爱书法,还是附庸风雅,陈松华认为,要学就要认真。学书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勤奋才能进步,否则就会下滑。从临帖开始,经过“眼高手低”,在临池不辍中慢慢提升水平。

  陈松华说:“作品代表现阶段的水平,你可以水平不高,但不可以不尽力。”创作书法作品犹如“生孩子”,从不断临帖到创作,如同怀孕到分娩的过程。不同的是,孩子的健康与否无法选择,但书法作品一定要是“健康”的,必须“优生”,不要出现残次品,不能忽悠别人,要对得起自己、观众和别人。

  退休之后的陈松华不爱出门,坚持每天几个小时临帖练字。“一个人,天真过,年轻过,冲动过,都经历过了,现在也没什么好追求的,只想静下心来练练书法,追求精神上的快乐。”所以,他宅在家里临帖看帖,有时灵感来了,就进行创作。

  

  师从自怡,学其“清”

  陈松华是张鹏翼老先生的弟子。1992年,他与陈钦棉正式拜张老为师。他按正规的拜师礼仪,依俗买了拜师礼,摆了酒席,请了几位前辈与同道参加见证,规规矩矩地拜了师。

  当时张老基本上已不再亲自指点学生。他跟着张老,主要是学张老的人品、德行、认真和勤奋。自己临帖时有了感觉,自认不错的作品,他带过去给张老看。张老为人谦和宽容,从不说别人的字不好。对于别人送来请其点评的作品,张老简单地说“挺好”“很清”;或者,他也只是说一句“差一点”。陈松华特别注意张老的目光,张老看其作品时眼神稍微停留在哪个地方,他认为要么是好的,要么就是败笔。

  他在看张老写字时,学张老写字的“精神”。九旬高龄的张老写字时依然全神贯注,“人与书俱老”,他笔下的字是他一生经验的提炼,非常“老辣”。陈松华看得津津有味,除了敬佩,难免也为老人的身子担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张老也许没有教给陈松华多少理论知识,他却从张老的身体力行中学到了字外的“东西”——字要“清”,人要“清”。

网络编辑:张超霞

书法家陈松华:书海躬耕 翰墨情深